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危机事件的出现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灾难",包括战争、灾害、恐怖、骚乱在内的大量危机事件都呼唤政府对危机的管理。"9.11"世贸大楼的滚滚浓烟覆盖了纽约的大半个天空,也给人们心灵抹上了一层恐怖主义的阴影。这是新世纪留给人类的最切身的感受。如何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已经成为新世纪想人类政治提出的第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
陈军 《现代经济》2013,(7):92-94
中华民族悠久的"天人合一"理念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当前中国的环境面临着各种污染威胁,各种污染正在逐步危及着人类的生居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征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转变经济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加适宜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这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灵魂与品格。"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三纲五常"的礼制尺度等造物思想对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气质、美学意蕴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我国既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考古发现,《易经》在三千两百多年前已传入希腊;文献记载,16世纪《易经》译为拉丁语及法文传入西欧;18世纪中国哲学已进入德国大学课堂,黑格尔讲授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时《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西方学术领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导致的"天灾"和"人祸"时,呈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易经》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这有力证明了《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文化对话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到了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统一,被概括为“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本文将就“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为着眼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孝文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它的产生与人类的性本能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真正促使孝上升为一种化行为的却是性禁忌。在孝化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具有决定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孝是人类通达“天人合一”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易极器物的图语涉及人类远古认识,该文化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剖析文化重要性入手,通过在易极文化体系补证三星堆考古资料的过程中,获知成都3800年前两条重要的地理平行线,同时让今天的我们了解到易极、天人关系思想是在1400年后,被人为提升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层面的,从而使我们对国学之根、众经之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传承,是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者反思工业文明的生态理论的借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科学实践和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女性主义哲学揭示出正是男性逻辑与现代性的合谋,造就出"破坏环境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深受父权逻辑影响的现代教育推波助澜,一直在培育"破坏环境的人"。要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人性困境,人类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特质和女性道德,培育"爱自然的人""关系中的人""多元丰富的人"和"拥有关怀能力的人"。学校环境教育应从整体上转向造就人性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中较早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自然的人化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他写作的基本母题。他深受中国传统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认为大自然的万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他赞美大自然,常将自然人格化,在作品中寄寓自己的情思,同时对现代城市文明反人性、反自然的弊端深感忧虑。作家对人类文明的疑虑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国家和区域,不仅要有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环境.不同思想气质的科学需要不同的社会哲学思想环境.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经典科学的中心是英国与法国,与其相适应的哲学思想环境是由对世界的"祛魅"所形成的旧唯物主义,主张客观世界是既定物质客体并存的世界.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系统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无法与这种世界观相容,而德国的"化魅"哲学思想为其提供了精神土壤,马克思的"实践生成论"哲学是其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的“泛西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囊括在西方经济秩序、政治模式和文化系统之中,这个“泛西方化”潮流把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使人类历史成为统一的世界历史。这个“泛西方化”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文化也对西方文化扩张有不同的反映。因此,我们除了历史的眼光外,还必须具有这种洲际的文化展望,才能把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阻滞力看清楚。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人类生存越来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补偿正在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对中外环境补偿的概念认识、相关理论、实践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生产要素的基本原理,可以发现环境补偿的对象应当是环境而不是作为环境产权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一、产业集群概述 世界性的资源枯竭危机已成为必然,而且人类将很快面临这一危机.据专家估计,人类常用的19种矿产资源中,12种的耗竭期在30年之内,5种在10年之内.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形势更为严峻,全国400多处主要矿区都进入晚期,而对资源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趋强烈.循环经济是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解决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有效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物质代谢形成闭环循环的唯一逆向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是成功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本质上都表现出一种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中国环境伦理学在深刻揭露其理论本质的同时必须在价值立场维护中国的环境权与发展权,这是历史与中国目前的现实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调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想和哲理是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就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人对自然所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可持续开发的前提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应避免“人本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泛化,变西方的“人本主义”为东方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互动共进这一唯物史观立场之上的,反映的是人、自然、社会的"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思想。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发展思想的复兴,也是对当代人类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严重生态危机、生存危机和价值危机等不和谐发展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寓言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始于20世纪初,逐渐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人哲学思想、生活态度、爱情观念、民间习俗与神话传说的一扇窗口。中国寓言译介的数量日渐增加,传播的形式和途径渐趋多样,但也存在着"古多今少"和"杂多专少"等倾向性问题。推进中国寓言的译介,需要综合考虑目标受众接受度、文本创造性书写、多模态传播方式的利用,以提升译介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天人二分”为核心的西方化张扬科学、民主、法制、宗教精神,处处强调人与对象世界的对立。中国化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儒家化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进取精神;道家化则更重视人内在的和合,神秘化是前两的补充。中西化应在精神层面多借鉴吸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西方某些学者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频发时期。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各种灾难和危机多发的国家。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对世界具有先进危机管理模式的国家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弊端及体制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