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比于证券市场的直接投资,开放基金以其低风险、高收益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散户投资者追捧。基金公司利用其信息优势,同散户展开了一场信息不对称的投资博弈。通过运用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分析了开放式基金同散户博弈过程。结果表明,散户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劣势下,其后验信念的修正往往受到机构信号的误导,难以有效区分强、弱势机构,博弈要求的最优策略行动更难以达到,个体投资者因此成为了证券市场的最大受害者。  相似文献   

2.
连续竞价市场的股权结构、非对称信息与流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分笔交易的高频数据研究了股权结构对指令驱动的连续竞价市场中流动性和非对称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对股票流动性有正的影响,且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减少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流动性成本。以国有股权和法人股权为代表的公司内部人对股票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降低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减少流动性成本有积极作用。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越分散,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流动性成本越低。  相似文献   

3.
掌握全国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对中国股市波动风险的作用效果与机制,有助于明确中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方向,为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方向提供经验依据。从信息溢出效应与机构投资者专业化效应两方面对社保基金降低微观个股和股市整体波动风险的效果与机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从信息溢出效应的角度来看,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作为利好消息,能够在短期发挥“股市稳定器”的作用,但未能产生长期信息溢出效应;从专业化效应的角度来看,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配置行为注重股票的盈利性和成长性,但对分红能力和安全性的择时能力需要提升;全国社保基金未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外部监督渠道降低股市整体波动风险。从信息溢出效应的角度,应拓宽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来源。从发挥机构投资者专业化优势的角度,应重视股票分红能力和安全性,并发挥信息优势与外部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利平 《经济师》2008,(9):86-87
过度投机问题的存在,加剧和放大了市场的波动和风险,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制约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过度投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市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上市公司的行为不规范、中小投资者投资方面的知识缺乏、机构投资者参与投机炒作等。要解决过度投机问题,必须加强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改革和完善机构投资者的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股市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中国股市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股市中 ,股票二级市场价格常常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机构通过操纵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来影响股票交易价格 ,以获得超额收益。鉴于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远远低于机构与散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最终减少市场操纵行为 ,机构在投资者中所占比例与市场整体被操纵程度的关系可以用倒“U”形曲线表示。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使得投资者之间以及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管理者通过操纵信息来控制股票价格,导致股票价格异常波动,使股票市场价格严重脱离其内在价值,破坏股市资源优化配置这一基本功能,导致股票市场失灵。比较典型的是美国股市在其200多年的发展史中由于股市泡沫破裂导致的股市崩溃次数多达10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987  相似文献   

7.
王可瑜 《当代经济》2006,(15):102-103
一、引言 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使得投资者之间以及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管理者通过操纵信息来控制股票价格,导致股票价格异常波动,使股票市场价格严重脱离其内在价值,破坏股市资源优化配置这一基本功能,导致股票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8.
赵洋 《生产力研究》2008,(13):38-39
文章通过股市中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博弈,分析了政策效应在我国股市波动中的影响,得出结论:通过政策引导股市是非理性的,政府的主要作用应放在培养良好的市场环境上。  相似文献   

9.
政策因素的频繁干预是造成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首要原因,而投资者对政策因素的市场反应则在不断地减弱。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纳什均衡的原理构建了一个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模型,以此分析政策制定与投资者行为的均衡策略,进而探究股票市场稳定均衡的机制。最后得出应减少政策对股票市场的过度干预,政策法规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延续性和透明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潘婷 《当代经济》2016,(28):124-125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波动也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政府有时为了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会有意识地实施监管,对股市进行调控.而股票投资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要根据政府的监管政策,来决定自己的投资策略,同时又影响着政府是否出台政策.由此,政府和投资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展开了一场博弈.本文从政府和投资者入手,通过对两者行为的博弈分析,阐述政府行为和投资者行为之间会形成博弈均衡,以此来丰富对股票市场中政府行为的正确规范,希望能够促进未来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作为一个常用的名词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频繁地见诸报刊和杂志,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精确地定义它。或是不能明示其本质。为了稳定股市,近年来,我国政府主管机构和理论界都力主股市引入机构投资者,但是事与愿违,机构投资者在实际运营中利用股市不规范的漏洞进行炒作,加剧了股市的波动。由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机构投资者的定义和经营行为重新进行规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精确定位和分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投资者会过度关注价格,而不是理性人理论认为的收益率,是造成股市过度波动的重要原因。投资者过于看重股价,导致低价股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借助创业板放宽涨跌幅限制的自然实验,本文发现改革后创业板股票极端波动加剧,主要来自低价股的贡献,且无法被收益率与彩票型偏好解释。利用低价股过度波动的反转策略能实现显著的月度超额收益,证实投资者更看重股价而非收益率,从而产生过度反应。此外,低价股在新闻公告日有更高的异常收益、更弱的盈余公告后漂移,进一步证实投资者过度关注绝对股价。交易软件、宣传榜单只显示价格而非收益率,可能加重了投资者的这一错误。设置灵活的涨跌停制度、注重收益率而非绝对价格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减缓股市过度波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股市缘何投机过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机行为是股票市场中的正常行为 ,但若投机过度 ,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投机过度就是投资者的投机行为超过正常的限度 ,表现为缺乏理智、狂炒恶作 ,它容易造成盲目性 ,导致股票市场剧烈波动 ,进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我国股市投机过度的主要表现是 :市场的投资者大多是短期投资者 ,主要搞“短线”操作 ,因此 ,寻找题材 ,兴风作浪 ,从而引起股价暴涨暴跌。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过度行为 ,不少学者指出是由投资者队伍不成熟的原因造成的 ,认为一是投资者素质不高 ,缺乏理性 ;二是股票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对此 ,笔者认为 ,中国股市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券市场庄家与散户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在前,立法在后,在发展迅速的背后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受到阻碍,各个参与者之间存在博弈的关系,导致市场投机气氛过浓,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通过论述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而引起的两个主要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之间的博弈关系,可以得到结论只有进行股市制度创新,使机构投资者主力操纵股市将付出巨大额外代价,消除散户的跟风心理,改变故事交易者的短期理性,才能达到股市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姚斌 《当代财经》2006,(11):48-52
基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更为一般的解释模型,以及开拓性地综合运用计量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机构操纵的平均操纵周期为7个月左右;(2)股票更低的换手率导致更高的被操纵概率。同时实证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机构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操纵股票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这不仅损害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它扰乱了整个股票市场的秩序,使股票市场成为一个强者吞食弱者的扭曲市场,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股票市场的瘫痪。因此,必须标本兼治,尽量减少股市系统性的价格波动,从而有利于整个股市的良性运转和发展,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宋琴 《经济与管理》2010,24(3):77-80
次贷危机发生前,汇率与股指存在ARCH效应,且均有不对称信息的冲击,波动存在持续性的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汇率与股价都不存在ARCH效应,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暴露出来使得汇率对股市的波动影响降低,从而促进投资者风险得到有效对坤。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需求,结合对15家机构投资者的调研,通过实证数据发现:我国股市的流动性水平高于美国NYSE等世界其他主要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一般对国内股市整体流动性水平比较满意。但是我国股市流动性波动率高,并且和市场回报率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当前我国股市主要的流动性问题不是流动性水平过高或过低的问题,而是流动性风险过高并难以和价格风险相分散。  相似文献   

18.
《经济研究》2018,(1):153-168
作为投资决策的基础内容,投资者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鉴于目前缺少文献直接检验投资者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市场影响,本文利用上交所"上证e互动"平台提供的特有实验环境,研究投资者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提高对市场盈余预期准确性的影响。本文发现,社交媒体背景下投资者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市场盈余预期准确性,产生盈余预期修正作用;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这种盈余预期修正作用越强。本文进一步发现,社交媒体背景下投资者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盈余公告期的信息不对称。本文结论表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投资者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是优化市场效率的重要手段,能够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这种市场效率的提高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产生互补效果。本文不仅为市场效率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还为投资者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社交媒体等热点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5~2008年深圳A股市场的数据,对各类投资者的交易偏好及其差异、交易偏好与股价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偏向于交易大盘股、高价股、低市盈率股和非ST股。各类个人和机构之间的交易偏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月末平均持股市值在10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对小盘股、低价股、高市盈率股、ST股的偏好程度比其他个人投资者高;(2)无论是按规模、价格、市盈率、是否ST股对股票进行分类后利用Panel固定效应模型,还是应用一般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都表明,个人交易偏好程度高的股票的波动大于偏好程度低的股票,而机构投资者则相反;在大部分同类型股票中,个人和机构交易量的增加均会强化股价波动,但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变化对收益波动的影响系数远大于个人。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偏好及其对波动的影响显示其面临的风险可能较大.加强投资者教育、培养专业化理财队伍并鼓励个人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投资情绪的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股市暴跌暴涨现象较为突出,投资者情绪从股市的交易主体角度反映了投资者对股市未来收益的预期.从投资者情绪入手,对股市过度波动现象、原因作了相关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