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建铭  唐卫斌 《经济师》2013,(12):134-136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比例逐年上升,但从股息率、分红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看,整体分红质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文章以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股利政策偏好以及上市公司管理层股利政策决策依据为出发点,运用博弈论,进行上市公司现金红利分配决定因素的均衡分析。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3,(12)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比例逐年上升,但从股息率、分红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看,整体分红质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文章以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股利政策偏好以及上市公司管理层股利政策决策依据为出发点,运用博弈论,进行上市公司现金红利分配决定因素的均衡分析。  相似文献   

3.
不分红或者少分红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一个突出的治理问题, 激发上市公司自治型分红的内生动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文主要揭示机构投资者是否是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的内生动力, 以及什么样的机构投资者才是现金分红的内生动力. 经验结果发现: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的影响不同, 只有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才能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产生正向和相对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有关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不分红、少分红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水平略有提高,但"铁公鸡"依然不少,中小股东的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最近,证监会将再次改革上市公司分红办法,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方案,使投资者获得更多回报,这又将上市公司分红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5.
吴佳 《商周刊》2012,(9):43-43
不分红,是将公司现有资金利用最大化的合理办法;分红,是让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规模及增长态势信任的最佳手段。分不分红,都有着好坏参半的理由,还是要归到上市公司的内部事务中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把烧在新官眼中最要紧的环节。强制分红,有幸成为新一届证监会烧得最旺盛的第一把火。新一届证监会成立伊始,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增强红利分配的透明度。今年以来,管理层更是加大了对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规范,在目前已公布年报的1700家上市公司中,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亦有不同。本文以2007—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依据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或者潜在的商业关系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制度背景下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现金分红是否是异质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中介变量。研究表明,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价值创造作用,使上市公司绩效提升,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会导致上市公司绩效降低;我国现行的半强制分红政策有可能对现金资源不充足的上市公司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上,常常出现中小投资者的回报被掠夺,甚至化为乌有的现象。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上市公司责任缺失,无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中小投资者缺少话语权,逐渐对现金分红漠不关心。如何促进中小投资者投资回报的合理回归呢?关键在于强化现金分红管理,其一,严格上市标准,将现金分红回报率要求列入上市标准中。其二,严格融资要求,将现金分红与市场融资相结合。其三,重构高管绩效评价体系,将解决中小投资者回报问题与高管收入的增减、股权激励相结合。其四,改善诚信环境,严惩资本市场的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8.
11月9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股利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无疑这是中国证监会引导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资本积累成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孙向宁 《经济论坛》2005,(16):99-99
一、分红派现除息问题对企业短期投资账务处理及相关报表的影响 上市公司对股东的投资回报称为分红。通常情况下,分红有股息和红利两种基本形式,其中,股息指股票的利息,它是上市公司按着股票面额的固定比率定期向优先股股东支付的投资回报,习惯上称之为优先股股东的收益,类似于公司债券支付的债息。而红利则是上市公司根据其可供分配的盈余多少而给予普通股股东的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都希望股市健康发展,大小股东之间今后应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很多事情无法推进。国资委积极提倡中央企业所属的上市公司分红。不分红的问题在国内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中小投资者对此也非常有意见。为此,国资委提醒中央企业所属的上市公司注意这个问题,积极倡导分红,只有这样,才能让投资者树立起长期投资的信心。但是分红应该由董事会提出,由股东大会决定,国资委只能作为出资人表明观点,倡导分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6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年度红利公告对股价及交易量的影响。我们发现 ,不论是首次分红还是一般的年度分红 ,现金股利所引起的股价异常收益显著小于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 (即现金和红股 )。此外 ,现金股利作为首次分红支付方式不受市场欢迎 ,其异常收益显著为负值。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纯净性 ,本文还进行了干扰排斥性检验 ,排除了除息除权日的溢出效应、大宗交易所引起的股价偏差及红利公告期间风险要素增加的影响。此研究回答了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公司红利政策与市场价格及交易额的相关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关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不分红、少分红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水平略有提高,但"铁公鸡"依然不少,中小股东的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最近,证监会将再次改革上市公司分红办法,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方案,使投资者获得更多回报,这又将上市公司分红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不分红、少分红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水平略有提高,但"铁公鸡"依然不少,中小股东的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最近,证监会将再次改革上市公司分红办法,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方案,使投资者获得更多回报,这又将上市公司分红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4.
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证监会提出拟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则、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以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而所有投资者,应重视、关注拟上市公司和  相似文献   

15.
证监会出台新政要求加强上市公司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引发了社会对是否应强制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的讨论。本文以强制分红为中心,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A股市场实施强制分红政策涉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以求A股市场的稳健改革和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赵虹  隆威 《现代经济信息》2012,(2):255-257,260
本文提出了一个包含股利税的委托-代理模型,基于模型对上市公司股东、经理人、董事会的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股利税对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另外,本文还以我国2005年股利税减半征收为契机,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的分红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股利税变动前后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股利税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实际收入、经理人的收益情况,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股利税的大小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明显,降低股利税有利于刺激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管理层持股较多的企业,股利税的减征促进了它们的分红。  相似文献   

17.
实话实说,国内资本市场分红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加之在分红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发言权,导致很多中小投资者对分红制度"不太感冒"。很多上市公司都是股权集中度非常高,大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能力较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有的  相似文献   

18.
刘翔  于瑾  余皓宇 《当代财经》2012,(10):53-62
基于2006-2010年间的基金数据,从分红、异常分红角度对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业绩持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基金业绩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分红是回馈投资者的行为,分红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业绩的持续性,投资过去业绩好并分红的基金不失为一个好的投资策略;异常分红对表现好的基金业绩有强的负效应,对表现差的基金业绩有弱的负效应,异常分红是投资业绩差的基金的重要营销策略,能够缓解因基金业绩表现差而带来的赎回压力,在较长时间里可以增加流动性资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各年度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各年度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显著差异,但是,短期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并不显著;长期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及分红比率均有显著影响。因此,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及股份全流通的实现对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改善及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卓娟 《时代经贸》2008,6(2):150-151
针对国企红利征收这一热点话题进行阐述分析,认识什么是国企分红后,在对现代股利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分红制度的利与弊,从而探讨我国国企分红具有的特点,以及如何才能建立合理的国企分红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