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利  朱兆生 《财经窗》2003,(7):29-30
  相似文献   

2.
一度沸沸扬扬的中国的上市的“管理层收购”与西方的MBO并不是同一件事,而是一种变相的不受监管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齐莉 《经济论坛》2004,(24):49-49
MBO(Management Buyout)直译为“管理者收购”,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达到收购、重组本公司目的的一种行为。本文在分析支持与反对MBO两种言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我国国企改革应用MBO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MB0运作中的法律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0的合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MB0的运作,但仍存在重要的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方面的漏洞。  相似文献   

5.
曹时军 《经济师》2004,(9):134-134,136
MBO之风已经由国外吹向国内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MBO更是成为我国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 ,我国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管理层收购 ,一些大的公司也纷纷试水MBO。文章从国外MBO的发展入手 ,结合我国MBO的发展现状 ,并通过对我国已经完成MBO的上市公司的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实施MBO的可行性及其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济视角》2005,(3):9-9
国资委日前透露,将出台字条例,对于国企MB0进行监管。国资委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已完成规范中小型企业管理层收购有关办法的草案起草工作,办法有望近期出台。大型企业不搞管理层收购。《办法》包括十三条,主要针对4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严格进行离任审计;二是管理层不得参与收购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年报数据研究MBO对公司创业行为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MBO后公司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明显加强,而创业活动没有显著的变化;MBO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显著下降,MBO价值创造理论与现实表现不符,管理层投机因素较大;公司研发和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而以公司重大诉讼事项和担保事项所体现的经营风险会显著影响公司资产的运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MBO收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MBO收购,作为一种股权收购行为,谋求的本是产权明晰,但是,由于收购过程朦胧,交易价格朦胧,资金来源和支付方式朦胧,往往成为一笔明白糊涂账。清晰产权的朦胧特征,就像初期一些私营企业戴红帽子挂靠集体牌子一样,或许是中国MBO处在特定的起始阶段所不可避免的历史性标记,但是,强扭的瓜不甜,事实上,MBO由于操作条件不成熟或操作行为不规范而带来的困窘和尴尬,并不是新生事物的光环所能掩盖得了的。仰融的滑铁卢今年年初,申华控股(原华晨集团)董事长仰融自筹资金,通过二级市场在其个人账户内陆续用自筹资金购入665万股  相似文献   

9.
MBO后财务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圣 《资本市场》2003,(8):48-51
当前理论界对于中国MBO的研究主要集中于MBO规范性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规范,例如法律健全、金融创新等。但是对已经进行MBO之后公司经营问题却很少有涉及。本文选择进行典型MBO后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研究,从而发现MBO之后公司的业绩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目的,因此,建议中国上市公司应谨慎进行MBO。  相似文献   

10.
形形色色的M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导刊》2005,(6):24-29
胜利股份——最循规蹈矩的MBO早在2002年,胜利股份(SZ.000407)以三个月的高速顺利完成MBO,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颁布之后首次获批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案。2000年春天,围绕胜利股份的一场收购和反收购行动,使胜利股份的管理层意识到了控制权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阴光MBO     
MBO(管理层收购)相当敏感,以至于被访对象纷纷拒绝与逃避话题;MBO备受争议,以至于各级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层、企业员工、市场投资者各有各的说法,褒贬不一;MBO又非常有吸引力,以至于许多公司前赴后继,不惜绞尽脑汁实行"曲线MBO".围绕MBO的种种故事、种种悲喜、种种争拗,我们以为皆因缺乏了一套公开、公平、公正而又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盼望有关部门早定规则,还MBO应有的功能和价值,而不是因噎废食,叫停MBO.我们期盼阳光下的MBO,更期盼MBO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希望的阳光.  相似文献   

12.
MBO问题     
陈新 《资本市场》2003,(5):74-76
MBO在我国上市和非上市企业中正在兴起,在已经实施的众多案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收购资金来源、收购价格的确定、收购主体的合规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违规违法现象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有效实施MBO的关键:规范MBO融资渠道,使MBO融资合法化、透明化;规范MBO定价依据;完善MBO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MBO后企业运作监管等……  相似文献   

13.
引进MBO     
颜发 《资本市场》1999,(11):55-55
<正>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里的“经理层融资收购重组”,能不能“引进”到转型经济中来?回答是肯定的。比较明显的根据是,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存在着高昂的代理成本,因此同样有可能经过“经理层融资收购”来大幅度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事实上,“经理层融资收购重组”具有“going private(公司下市,与公司上市相对立)的性质,本身就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14.
15.
MBO曲折前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斌 《经济导刊》2003,(12):28-32
国外的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的主流意识里,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制度设计受到局限、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MBO在实践中遭到多方质疑,最终导致了2003年3月财政部对国内MBO的叫停。然而,国内MBO的步伐依然停而不止,在地方国企改制深化、地方国资退出的进程中,那些所有制背景为国有或集体控股、产业背景为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更有曲线MBO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MBO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进行管理层融资收购(MBO)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近来又出现家族企业“一股独大”(如太太药业朱氏家族共持股67.19%等),股东大会常常走过场,监事会形同虚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力制衡机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上市公司实施MBO,可以使公司股权相对分散,从而有效保障全体股东的利益。第二,如同经理层持股制度一样,MBO有利于完善公司的内部激励机制,经理层利益与公司发展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推进国有股减持。有的上市公司已经进行了MBO的积极探索。粤美的管理层收购在探索企业产权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2000年初由美的集团管理层和工会共同出资组建了美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其中美的管理层持有美托总股本的78%,其余22%股份为工会持有。美托投资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优化公司的产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改制是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实践操作极不规范,导致企业改制中存在很多问题,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尤其是在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中存在资产低估、暗箱操作、自卖自买、管理层非法牟利、严重侵犯职工利益等问题。《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及时为国有企业的改制指明了方向。本文探讨了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健全完善国有企业改制规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企并不是不需要MBO,也不是不能进行MBO,而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英国式MBO和俄国版MBO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成败的经验。要将英国式的MBO移植到中国境内需要有适合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即建立与MBO相适应的健全的市场和配套的制度,才能保证我国国企MBO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托工具在MBO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MBO(Management Buy-Out),通常译为“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对于MBO的产生,理论界的主要解释是MBO节约了代理成本,这种节约体现在两个方面:诱导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导致MBO的根本原因;信息优势使管理层实际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带来了经济学上的经典代理问题,而MBO使两权合一,节约了两权分离带来的成本。从这里可以看出,MBO对我国企业改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晰产权、所有者回归;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隐性MBO的四大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上市公司隐性MBO愈演愈烈,已经发展形成典型的四大类型:收购母公司间接控制型,收购子公司迂回实现型,拍卖、托管等快捷变通型和地下隐蔽型.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隐性MBO产生的实质在于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引起的直接利益驱动.只有消除产生财富转移的股权基础,我国MBO才能够真正实现价值创造.同时,增加透明度、完善现有法规监管体系以强化约束力,是抑制隐性MBO诸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杜绝不公平交易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