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加快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生物质能源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中将会发挥愈来越重要作用,将成为应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转型,解决能源与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过程中,都把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经验证明,服务体系的支撑不足,往往是发展生物质能源产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能源的大量的消耗。近年来,高增长下的中国通过大量进口石油,保证经济快速发展。面对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生物质能源作为汽油的重要补充,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逐步扩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将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将生物质能源的有利影响从生态和经济福利的角度加以考虑,提出生态与经济福利度量模型,充分考虑生物质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与化石能源相比的生态经济效益,从减排收益、环境收益和循环收益三个方面设计测算模型;评议了生物质能源在使用过程中效益评价的测算口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农村沼气利用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国际社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的实用技术典范.这一成效属于政策和资金推动,在生物质领域独树一帜,但其他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还面临不少障碍,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利用技术和应用水平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发展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认识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未来替代化石能源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发展空间、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这样一个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自给压力以及环保压力巨大的国家,发展包括生物质能源在内的能源结构多元化战略是一个基本的方向。从国际经验上看,主要生物质能源生产国的发展路径基本上是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要寻求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消除粮食安全约束,另一方面要在资源禀赋优势下寻找新的替代原料来源。  相似文献   

7.
赵丹  龙勤 《全国商情》2009,(11):9-10
本文主要分析了云南省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优劣势状况,阐述了云南省大力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前景,并提出了阻碍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因素和对策,预测了云南省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罗正伦 《现代经济》2007,6(12):31-33,9
近年来,世界各国能源专家、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石油时代之后能源转换问题,对此共同的认识是资源与环境约束着人类的发展,能源发展毫无疑问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源安全的保障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迫使我们去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源由于其所具有的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两种主要的液体生物质燃料,研究产业发展优势和现状,并通过分析其在中国的产业政策,以期有助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估算2011-202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进而估计原油总需求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能源缺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汽车和交通运输业对成品油的需求量较大、增长较快。如果基于能源安全考虑把原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0%-65%之间,就会产生明显的原油和成品油缺口。弥补原油缺口的途径主要有液态生物质燃料补充、发展混合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节能降耗等几个方面。其中最快捷有效的途径是采用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补充成品油的不足,因此要加强对液态生物质燃料产业的扶持和激励,促进液态生物质燃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到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主要通过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的产业化发展实现。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加快发展节能、新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推行碳排放交易,强化其经济竞争优势,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双重压力下,我国在大力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如何执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低碳能源发展要求?带着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近些年在开发利用天然气、发展地热、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低碳能源方面有出色成就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能源的应用是把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麦草、树枝等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之气化裂解,变为可利用的能源。主要优点是开辟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新途径,降低了农民的炊事成本,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北京市大兴区目前有14处气化站,其中大型秸秆气化站8个,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5900多台,可为3200p村民供气,每年节约标煤3200吨,净节资131.2万元,户均节支410元。大兴区采取了干馏热解(简称干馏法)和氧化热解(简称氧化法)两种工艺,其中干馏法气站虽然前期投资较大,但气站建成后经济效益较高,如能达到一定规模,完全可以通过副产品收入维持气站运行。推广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关键是经营管理方式,必须兼顾国家、农民和企业三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农业循环经济是国家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利用生物质能源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实地调研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市场化和规模化的运作,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将农村的生物质能源的潜力释放出来.将农村的生物质能源从自给自足转变为产业化,融入国家能源体系.这是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财政补贴的初衷.好钢能否用在刀刃上在各种可再生能源当中,生物质能的发展可谓一路艰难,它也是"十一五"期间唯一没有如期实现规划的新能源产业.相比一直受宠的太阳能、风能,其实,生物质能一直备受冷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给生物质能提供了一次飞速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其发展是以能源的消耗为能动力的,能源大量消耗伴生的问题是对于环境造成的压力日渐增大,主要是化石能源的燃烧所造成的污染尤为严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能源发展既是基础又是保障,而清洁、无污染的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的基本条件。所以,如何做到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宏观统计数据和调研结果对京津冀生活能源消费变化趋势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京津冀近年来商品能源消费水平总体呈增长趋势,传统生物质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减少,新能源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发现京津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存在着煤炭消费占比过高、高质商品能源占比较少、能源利用效率低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应从京津冀三地协同治理燃煤、协同开发利用新能源、建立支持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采取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能源是领先世界的机遇。能源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义重大。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的安全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与我国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认为,依靠技术进步可以减少能源的相对消费,但不会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相反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因而,技术进步在致力于降低能源密度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SWOT方法从政策、市场、技术、社会等层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可再生能源定价的各种因素,测算出我们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减少CO2的排放量,并着重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环境经济影响。在参考国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对CO2排放量贡献和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基础上,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测算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在高、中、低发展目标水平下的CO2排放减少量。采用可计算的一般可均衡(CGE)模型测算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宏观经济影响: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GDP产生负向影响,但冲击并不大;另一方面,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显著减少CO2和SO2的排放,有利于降低单位GDP能耗。分析中国可再生能源定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中国政府现阶段的可再生能源定价的政策选择,最后就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定价和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能源市场面临转变的基础上,对煤炭能源的市场环境及辽宁省煤炭行业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受能源制约、煤炭市场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消费比重过高的现状予以分析,提出在煤炭国际市场环境下采用先进技术、建立大型现货市场、制定省内响应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