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驱动是高新区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合作联动创新网络体系。面对现实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合与优化创新资源能力不足等困境,高新区应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制度安排,推进创新资源互补与高效对接;建立健全高新区创新网络合作联动一体化机制;构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通过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对接增强创新网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区域经济”的选题上,本刊已相继对许多地区策划过专题报道。如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的上海杨浦区,通过实施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实现了“传统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的成功转型;被誉为新的“科技特区”的陕西西安市,正在整合利用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3.
创新协作是促进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抓手。基于2010—2020年涉海领域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利用社会网络法从泛粤港澳大湾区内城际协作、跨域城际协作以及城市内部创新个体协作三个层面,分析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协作关系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表明,在海洋经济城际创新协作网络中,泛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协作趋于紧密,并倾向于寻求横向跨域的创新协作对象,海洋经济创新个体协作关系网络则呈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院校多方协作”的特征。基于此,需要关注创新产出与协作关系发展错位问题,借力城市产业优势寻求创新协作的契合点,打破创新协作关系网络的路径依赖与锁定,重视政府在协调创新行为者关系中的作用,以提升区域海洋经济创新协作水平,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竞争的层次从企业竞争上升到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竞争。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国际竞争态势的需要,进而为提高我国各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基础,有必要对区域创新系统工作状况进行全面有效的测度与评价;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是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前提。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现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全国各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特区经济》2014,(11):F0002-F0002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岗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圳质量”为标杆,深入实施“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对源头创新的推动,核心关键技术取得得突破,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区域创新体系日渐完善,为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做出了积极贡献。龙岗区连续荣获国家科技系统“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区”三项荣誉,并成为全市唯一连续16年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行政区,初步形成了“大企业引领创新、中小企业敢于创新、政府助力创新、社会参与创新”的创新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6.
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校提供的智力支持.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日益突出.大学生创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和所在区域经济需要联动发展.“三区联动”在大学生创业集群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方面具有先导优势.本文通过“三区联动”内涵与理论基础。阐释大学生创业以及相关问题,提出构建以大学生创业为动力的联动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三区联动”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毛艳华 《南方经济》2018,37(12):129-139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8.
创意产业区发展带来产业创新和空间创新.文章从空间创新功能角度入手,分析了其城市空间创新模式的现状、问题及理论框架,认为创意产业区发展带来了城市空间转换、产业价值链接、空间与经济互动增长和创新网络系统集成等创新模式,其结果是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张建  刘昆 《特区经济》2005,(8):65-66
一、问题的提出及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问题得到了重视,区域创新理论得以迅速发展。英国学者库克较早地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近年来,区域创新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渐趋向于创新的环境、创新系统组织结构、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系统功能、创新过程等具体问题。甘希、伦德瓦尔、罗伦兹、威尔金森等众多学者分别就上述方向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上海杨浦区是区域创新型的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杨浦区委区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大学校区、科学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打破地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围墙,整合区域发展资源、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被引入我国至今二十年,在这期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对中国知网上以“区域创新系统”为主题的重点文献运用高频关键词和知识图谱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始终围绕着区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提升展开,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两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最后指出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回归分析技术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创新环境的中介作用。结果可知:1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对区域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非正式网络创新绩效的预测力更高;2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与创新绩效中知识形态成效和技术转化效率相关性较强,但和经济结构优化相关性不强;3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及其各维度有存在负相关性;4创新环境在区域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区域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能够解释创新绩效74%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城市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间相互作用、有效融合的具体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各种因素的基本准则和相应制度,也是科技资源配置高效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研究亚洲三个典型创新型城市的运行机制,为天津城市创新系统运营机制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常州市是科技创新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较早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已成功探索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常州模式”。文章从常州市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出发,阐述常州市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特色与做法,分析常州市产学研合作问题与不足,提出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区域创新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已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区域创新是其实现区域发展,建设徐州都市圈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创新环境的概念与分析基础进行了介绍,并以徐州市为例,分别从政策环境、区位环境、科技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经营环境、企业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徐州市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徐州市的整体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六大联动”,最根本的在于体制创新,这是推动“六大联动”的强大动力,是实现“联动”的关键和保障。推进体制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六大联动”,不断调整各个领域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清除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体制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层面和领域相当广泛。就目前形势而言,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倪君 《科技和产业》2023,23(16):26-30
协同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及子系统协同创新水平的演变趋势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2012—2020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呈现不断提升趋势;京津、津冀、京冀创新子系统向均衡发展演变支撑区域整体协同创新水平提升;河北创新系统有序度的快速增长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度的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提供一定研究支撑,同时为“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环境治理文本数据和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创新环境指数,全面度量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和区域创新水平,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实证框架下考察了政府环境治理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方向、传导机制及其异质性,并利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发现,其一,政府环境治理可以促进区域创新,二者关系呈现倒“U”型,以创新的总体和人均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转折点分别为0.052和0.063;其二,政府环境治理影响区域创新的机制可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人力资本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环境治理通过人口集聚、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区域创新。其三,政府环境治理的创新效能呈现区域、时期和城市规模异质性。稳健性检验结果均佐证了以上发现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环境治理“逐顶竞争”,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维度上。本文的政策启示是,中央应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环境治理持续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提质增效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郁鹏  路征 《特区经济》2012,(10):209-211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成为创新型经济。文章对区域创新系统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区域创新系统的三要素构成考察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然后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概括,最后指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应对,即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宏观政策环境,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在机制,重视社会资本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区域规划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江淮地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既要坚持几个城市之间的区域联动.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的增长级.发挥科技创新的“极化效应”:也需要集中科技产业化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扩散的突破.以带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的“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