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分析粮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并结合当下粮油食品安全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和检测方式创新等为根据,从黄曲霉毒素对人的危害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和金标试纸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旨在提升我国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实现粮油食品的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是粮油类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毒素,是导致人体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B1的致癌性最强。因此,对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残留限量以及常见的检测方法,并且简要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利与弊,旨在为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黄曲霉毒素由于一些原因出现在食品当中,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威胁人体健康。对此,应采取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黄曲霉毒素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鉴定法、免疫分析法等。在此基础上,从食品卫生检验、肝癌诊断预防等方面,对检测黄曲霉毒素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B_1是污染食品的常见物质,提高检测方法及质量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为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环境中黄曲霉毒素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是出口油籽等的重要检测项目,黄曲霉毒素在实验室环境中的转化对检测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对黄曲霉毒素在不同基质、不同温度下的转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其对检测结果和样品保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中药材中6种黄曲霉素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中药材样品经粉碎后,采用70%的甲醇溶液高速搅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仪测定黄曲霉毒素,外标法定量。可同时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等6种黄曲霉毒素。方法的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μg/kg,各基质在1μg/kg、5μg/kg、10μg/kg等3个水平的添加回收率(n=5)为78.9%-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4.2%-12.6%。该方法的检测速度快,基质干扰较少,结果准确、可靠,定量限可满足国内外对中药材黄曲霉毒素相关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辽宁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宁主产的花生进行了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的普查分析,经过4个年度的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得出了辽宁花生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很低的结论,同时也找到了影响辽宁花生黄曲霉毒素的关键因素是花生中的损伤颗粒,因此控制损伤粒的含量会有效地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依此可以增加对欧盟市场的出口。  相似文献   

8.
谷物及其制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谷物在湿热的环境中易感染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毒性大,致癌,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谷物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普洱茶是否易被黄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影响公众身体健康。方法:以普洱茶为实验材料,外源接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毒菌株于普洱茶中,用花生粉及未接种产毒菌株的普洱茶作为对照组,通过在室温和高温高湿条件下存放,对存放3 d、7 d、15 d、30 d的样品进行黄曲霉和黑曲霉含量测定;同时对存放15 d、30 d、60 d的样品分别取样以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法、LC-MS/MS检测法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对照组花生粉产生黄曲霉毒素,而所有实验组普洱茶菌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普洱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全部检出黄曲霉毒素,而其他先进方法均未检出。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不适用于普洱茶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受黄曲霉污染的普洱茶在室温条件下及高温高湿条件下均不产生黄曲霉毒素,但需关注普洱茶受其他真菌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升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食品调味品中发酵调味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黄曲霉毒素是其最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的检测控制技术是发酵调味品安全控制工作的重点。本文强调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控制的重要性,并对其相关技术加以阐述分析,展望了黄曲霉毒素检测在发酵调味品安全管理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