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超声波处理糙米,探讨了糙米不同时间点的发芽率与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影响关系。当超声波处理时间为60 min,发芽时间为36 h时,糙米的发芽率达到最大,为73.45%。以发芽糙米和金针菇为原材料,经接种乳酸菌发酵后,配以柠檬酸、白砂糖等辅料制成糙米金针菇复合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发芽糙米浆与金针菇汁的最佳配比为1∶1.5。以正交试验优化复合饮料的发酵条件及配方,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40℃,接种4%的乳酸菌,发酵10 h时,复合饮料口感最佳。配方选择加水量4%,添加柠檬酸的量为0.05%,添加白砂糖的量为5%时,复合饮料风味最佳。稳定剂在选用复合稳定剂0.2%CMC-Na与0.25%PGA时,其稳定性、流动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感官品质良好、实用价值高的紫薯酸奶产品,以牛奶和紫薯为主要原料,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紫薯酸奶的主要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剂添加量0.3%、紫薯泥添加量8%、白砂糖添加量8%、发酵时间5 h。此条件下制得的酸奶,呈浅紫色,质地均匀,酸甜可口,在兼具酸奶和紫薯营养特征的同时,具有产品特有的风味和良好的色泽。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木瓜酸奶的加工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最佳生产工艺为:木瓜浆用量为10%,白砂糖用量为6%,发酵时间为4 h,接种量为4%。制得的木瓜酸奶组织均匀,口感细腻,酸甜适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加工番茄为原料,模拟工业生产工艺制备番茄汁,添加从酸奶中分离鉴定所得菌种,驯化制成复合发酵剂,研究优化发酵番茄汁的加工工艺。发酵菌种鉴定结果为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价法优化获得了制备发酵番茄汁的最佳工艺: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时间14 h、发酵剂添加量1‰、发酵温度37%,发酵终点PH值3.96。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山楂红茶酸奶的配方以及生产工艺对酸奶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即山楂红茶汁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接种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正交试验表明100 g鲜奶中加入山楂红茶汁10%,白砂糖6%,接种量5%。结论:在此条件下制成柔和细腻、光滑爽口、色泽微红、质地均匀、凝乳结实表面光滑、酸甜适口有良好的山楂红茶味的酸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龙眼干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龙眼果醋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过程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龙眼果醋酒精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6℃、酵母接种量6.0%、果汁糖度22%,在此条件下发酵,酒精度可达8.8%;醋酸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8℃、果醋菌接种量0.13%、酒精度10%,在此条件下发酵,醋酸含量可达57.02 g/L。  相似文献   

7.
以苹果、梨、橘子、菠萝为主要原料,利用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进行复合发酵果汁的工艺研究,优化发酵工艺条件。选择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单因素,复合发酵果汁综合感官评定得分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单因素基础上确定苹果汁、梨汁、橘子汁、菠萝汁的添加比例为1∶1∶2∶3,两种乳酸菌比例1∶1,白砂糖的添加量为2%,正交试验优化出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的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2 h作为复合发酵果汁工艺条件,可以得到呈橘黄色,状态均匀,酸甜适口的复合发酵果汁。本试验结果可为发酵果蔬汁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牛奶、银耳汁、枸杞果肉为原料对银耳枸杞酸奶的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银耳汁、枸杞果肉、蔗糖和原液菌种量对搅拌型银耳枸杞酸奶品质口感的影响。研究得出最佳配方为:银耳汁添加量5%,枸杞果肉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6%,原液菌种添加量3%,发酵温度为42℃,发酵时间为5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营养丰富,感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蒲公英和鲜牛奶为主要原料,探索蒲公英凝固型酸奶的上产工艺。以蒲公英加入量、蔗糖加入量、微生物接入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次试验,确定最佳配方和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按蒲公英10%、蔗糖6%、接种量6%、发酵温度43℃和发酵时间4 h生产的酸奶,既有酸奶的发酵乳香味,又具有蒲公英特有的清香,二者香味相得益彰,相互融洽,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0.
以脱脂牛奶、山药粉、木糖醇为主要原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菌种生产无糖酸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无糖山药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山药粉0.4%、木糖醇10%、接种量0.1%、稳定剂0.3%,此无糖山药酸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并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