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升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食品调味品中发酵调味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黄曲霉毒素是其最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的检测控制技术是发酵调味品安全控制工作的重点。本文强调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控制的重要性,并对其相关技术加以阐述分析,展望了黄曲霉毒素检测在发酵调味品安全管理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农产品在存储过程中易发霉,产生强毒性、强致癌性的黄曲霉毒素,因此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不同方法检验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并对不同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浅析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去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有剧烈的急性毒性和明显的慢性毒性.花生是最容易遭受黄曲霉菌感染的农作物之一,严重影响以花生为生产原材料的花生油品质.分析了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它的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品是民生大计,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阶层的重视,食品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随着食品安全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随之提高,黄曲霉毒素是影响发酵调味品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因此,应重视发酵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控制技术,以保证社会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5.
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有毒代谢产物,具有很强毒性,能严重破坏人和动物的肝脏组织,严重时会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它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人体内经过羟基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普洱茶是否易被黄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影响公众身体健康。方法:以普洱茶为实验材料,外源接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毒菌株于普洱茶中,用花生粉及未接种产毒菌株的普洱茶作为对照组,通过在室温和高温高湿条件下存放,对存放3 d、7 d、15 d、30 d的样品进行黄曲霉和黑曲霉含量测定;同时对存放15 d、30 d、60 d的样品分别取样以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法、LC-MS/MS检测法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对照组花生粉产生黄曲霉毒素,而所有实验组普洱茶菌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普洱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全部检出黄曲霉毒素,而其他先进方法均未检出。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不适用于普洱茶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受黄曲霉污染的普洱茶在室温条件下及高温高湿条件下均不产生黄曲霉毒素,但需关注普洱茶受其他真菌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B_1是污染食品的常见物质,提高检测方法及质量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为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是粮油类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毒素,是导致人体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B1的致癌性最强。因此,对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残留限量以及常见的检测方法,并且简要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利与弊,旨在为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中药材中6种黄曲霉素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中药材样品经粉碎后,采用70%的甲醇溶液高速搅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仪测定黄曲霉毒素,外标法定量。可同时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2等6种黄曲霉毒素。方法的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μg/kg,各基质在1μg/kg、5μg/kg、10μg/kg等3个水平的添加回收率(n=5)为78.9%-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4.2%-12.6%。该方法的检测速度快,基质干扰较少,结果准确、可靠,定量限可满足国内外对中药材黄曲霉毒素相关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黄曲霉毒素由于一些原因出现在食品当中,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威胁人体健康。对此,应采取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黄曲霉毒素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鉴定法、免疫分析法等。在此基础上,从食品卫生检验、肝癌诊断预防等方面,对检测黄曲霉毒素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