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君 《农业经济》2020,(5):78-79
新乡贤发挥作用,是农村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实现新乡贤对于乡村治理的合理"嵌入",必须充分利用新乡贤的优势,清除新乡贤治村的障碍,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周莹 《农业经济》2022,(4):56-58
作为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纽带,“新乡贤”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与监督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治理能力不足;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不高。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应当尽快破除困境,从制度上明确“新乡贤”角色定位;多方面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完善“新乡贤”的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动力乏力、保障缺失、制度空白、环境制约等困境。鼓励和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必须创新工作新机制: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创新生活保障机制,便利新乡贤;渲染社会风气,认同新乡贤;创新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新乡贤。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新乡贤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和坚强力量。从历史上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对古代“乡绅之治”的传承和超越,传统乡绅和新乡贤在主体特征、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存在高度契合。新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基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和自身乡土情怀的推动。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还面临许多现实困境:从个体层面来看,新乡贤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角色定位不太清晰;从社会层面来看,新乡贤社会认可程度较低,保障措施比较匮乏;从制度层面来看,新乡贤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应从增强新乡贤自身建设、激发新乡贤参与动力和健全新乡贤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开启乡村治理新征程。  相似文献   

5.
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模式,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新乡贤作为新时代的乡村精英,在当代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完善法德相济的乡村治理制度和强化人才引进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助于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新乡贤与乡村治理:地区差异、治理模式选择与目标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完善乡村自治,发展乡村经济,传承乡村文化,加强乡村社会整合,激活乡村慈善。中国长期的乡绅治理传统、浓厚的乡土情结与丰富的新乡贤资源使新乡贤治理具有内在合理性。但只有对不同地区新乡贤资源与乡村社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实现新乡贤资源、乡村社会结构与新乡贤治理目标的有效耦合。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新乡贤治理并不能代替根本性的制度改革,也具有地区与功能局限性。只有进一步加快制度改革,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乡村具备内生发展能力,才能为新乡贤治理提供坚实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推进乡村治理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之一。新乡贤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对于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背景,以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新乡贤作为研究对象,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为新乡贤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寻找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从乡村社会涌现出来的或与乡村社会存在密切关系的社会贤达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后脱贫时代"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优势,分析了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信息沟通、监督制约、扶贫资金监管、激励机制、扶贫模式等创新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新乡贤参与贫困治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农耕文化。乡村体量大、治理难度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又提出更高的治理要求,新乡贤是对传统乡贤的继承与发展,对乡村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湖北省松滋市等地调查,采用嵌入性理论,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建议,提高新乡贤治理参与率,使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民教化、乡村服务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成为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以新乡贤文化为视角,对乡贤文化及其属性进行解读,分析总结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四个方面提出新乡贤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和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界研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时,聚焦于新乡贤何以称谓、何以回归、何以需要、何以施展、何以难为、何以应对,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肯定新乡贤研究成果的同时,发现新乡贤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新乡贤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新乡贤和乡贤文化已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和乡村治理传统,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时代价值和典型意义。新乡贤在民情联络、矛盾调解、道德引领和话语宣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方政府可通过政策动员、项目推动、情感维系、身份强化,吸纳和动员新乡贤返乡。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乡村治理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治理长效发展成为研究热点。很多研究者试图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利用新乡贤作为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补充力量。通过梳理新乡贤内涵以及"新"在何处,能够很好地把握新乡贤的再造角色,使新乡贤成为公共利益的发声者、乡风文明的传递者、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乡村秩序的维稳者、乡村治理的助推者。  相似文献   

14.
新乡贤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新乡贤的概念和内涵及其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好评如潮,各地政府鼓励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乡贤,一个模糊的名字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新乡贤参与振兴乡村、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里重要一环,基层稳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前提。因此,"请贤、招贤、留贤"要成为各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人才开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条件。基于“治理支持-治理能力-治理参与”理论框架,分析了X县的乡村治理人才开发现状,寻求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创新方案与思路。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人才呈现以党政人才为核心、新乡贤和乡村专业人才为支柱、普通村民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上述治理人才在乡村治理的治理支持、治理能力、治理参与等方面呈现出异质化特征,造成具体治理效能不同,因而需要采取差异化开发策略,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与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通上达下”作用的乡贤群体,在时代的洗礼和号召下已经转变为当代“新乡贤”,并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不断贡献自身力量。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新乡贤在促进乡村治理、推进三农工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创新乡村文化、巩固乡村主体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新乡贤队伍的前提下,新乡贤通过乡贤组织助力公共事务、德法并举构建乡风文明、资本统筹促进农业发展、乡土重建弘扬乡村文化、知行统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助推乡村振兴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农村基层治理,将新乡贤的参与作为研究视角,提出通过促进新乡贤返乡、推进其治理法治化和培育其自我自理能力,让新乡贤成为协调农村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的助推力,连接基层政府与民众,在治理秩序重建和价值理念引领上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发展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新乡贤文化"的概念。在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暨"新乡贤与新农村发展新动能"全国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新乡贤是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于是,新乡贤这个模糊概念逐渐变得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形塑着政党治理现代化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客观对象。以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多指向城镇治理,基于治理理论,勘定乡村治理现代化内涵边界,进而指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价值困境、制度困境与行动困境,应遵循乡村治理主体全面协同、乡村治理机构系统化与乡村治理方式科学化的逻辑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