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系统性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实践的历史变迁,总结建党百年以来党的空间治理的主要特征和历史经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各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空间治理重点和治理手段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2)中国共产党百年空间治理历史经验为:主要矛盾与空间治理之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空间治理中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空间治理主体结构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研究结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对空间治理的探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应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推动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平衡空间治理中的多元取向,优化衔接空间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从法治角度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的“引导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的“改革型土地法模式”,为社会主义焕发青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构建的“创新型土地法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结论:百年土地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是基本立场,坚持理论创新是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森林问题日益严峻的宏观背景下,森林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和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立足"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肩负的新使命,以森林治理为视角,以建党百年为契机,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森林治理领域持续开展的理论探索和不懈实践。研究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森林治理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执政智慧,充分肯定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奋力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中国共产党探索创新森林治理的百年征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核,为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森林治理,提出中国特色的森林治理主张和生态治理方案提供养分。  相似文献   

4.
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2020年之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新阶段.金融扶贫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门槛效应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制度保障有缺口等挑战.我国贫困基本态势的转变对金融扶贫创新提出新的需求,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应进一步聚焦于改善农村脱贫生...  相似文献   

6.
王俊 《农业经济》2022,(3):89-91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常态化扶贫摸索期。在这个关键阶段,农村表现出脱贫的艰巨性、贫困的多维性和扶贫的长期性。这些新特点指向的是国家主导下以资源直接输入为主的扶贫方式脱贫能效的降低和未来我国扶贫战略的转向。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导——将扶贫回归到社会治理中去,构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来推动现阶段扶贫战略的合理调整。通过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性、提高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公平化和完善基层社会公共性等方面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我国扶贫战略的顺利过渡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相似文献   

8.
2020年后,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将进入解决相对贫困的历史时期。围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从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出发,系统构筑相对贫困治理的分析框架——"四梁八柱"。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来顶层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四梁";然后从实践层面分析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即"八柱":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保障特殊贫困群体权利;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牵引包容性发展体系;建设民生工程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金融赋权赋能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金融素养与经济参与能力;实施产业扶贫推进产业兴旺产业富民;"志智双扶"激发相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优化驻村帮扶体制机制提升组织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9.
王兰 《农业经济》2022,(5):76-77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可以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加以回顾梳理。从历史维度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应运而生到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引领国家获得自主性并正确地获取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现代性。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现代化属于目标引领型、外诱启动型、传统阻滞型、时代规定型的现代化,而中国共产党又能够把舵现代化方向、为现代化提供力量支撑、培育现代化文化土壤、把握现代化战略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把握"两个划时代"的深刻意蕴,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农民”“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立足国情”“必须坚持粮食安全,稳住基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乡”五大经验,文章最后对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接续奋斗中,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理论创新。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历史经验,从思想路线角度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正确思想路线的坚持,党成功解决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百年来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经历了良好开端、调适发展、内涵深化三个主要阶段,同时党对正确思想路线的坚持给予新时代坚持思想路线以宝贵经验启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客观判断国情;坚持紧跟时代发展;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党员干部表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减贫经验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底,中国兑现了在现行标准下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承诺,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回顾中国近40年的扶贫经验,有助于为构建2020年后中国缓解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提供借鉴.本文拟从贫困内涵演进、减贫目标与战略、扶贫手段、扶贫治理等层面分析和解释中国减贫经验,并...  相似文献   

14.
相对贫困群体的主体性随着反贫困实践的深入越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反贫困和乡村振兴的历史总结和时代要求共同地指向,在我国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激发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将是实践的重要支点之一。由于中国的贫困治理与循证实践在此前已展现出相当的契合,故我们将农村相对贫困群体主体性放入循证实践框架中进行分析。循证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框架在横向上展开为四位一体的主体互动关系,纵向上要求实践对象的全流程在场。这一治理框架的提出,是对乡村治理机制的创新。在此框架中,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主体性一方面是积极配合其他主体进行循证实践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向其他主体进行身份转化的潜能。引入发展的眼光研究该群体的主体性,是对精准扶贫时期循证实践研究的突破。最后,在激发路径上,可以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进行实践项目吸纳和社区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合理转型。  相似文献   

15.
王杰  丁志刚 《农村经济》2023,(10):50-60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党政统合,以农民为中心,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和过程。历时性考察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演化逻辑发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起始于为建立现代化新中国夯实乡村基层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制度化治理作为逻辑主线接续推进,指向为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现代化乡村基础。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宏图伟业,新时代更好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权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制度化治理不动摇,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历史性跨越,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组织载体,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合作社提升农户福利的理论机制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合作社具有跨期贫困治理功能,从全面脱贫阶段到衔接过渡阶段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合作社能够持续发挥贫困治理功能,但不同阶段的贫困治理目标和内容具有异质性;(2)合作社主要通过帮助农户进行风险管理和提升生计资本来实现跨期贫困治理;(3)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政府干预背景,能够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从而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功能;(4)合作社在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跨期贫困治理绩效具有异质性,在全面脱贫阶段和衔接过渡阶段,脱贫摘帽区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方面的贫困治理绩效要优于非脱贫摘帽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合作社的功能和绩效,为新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是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难题,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结束,而是代表着围绕贫困问题的治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陕西省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要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中面临的人口、经济、教育和社会等困境。对此,要从社会保障、经济持续增收、教育文化、扶贫政策长效性等方面,建立陕西省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贫困格局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调整农村减贫的战略与政策。2020之后农村贫困的治理战略需要由长期以来的"扶贫战略"转向"以防贫为主"的新的贫困治理战略框架。2020之后中国减贫的战略目标将需要从过去长期以来通过制定不同的绝对贫困标准并继而努力超越绝对贫困标准,转变为通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手段来缓解不平等为主要目标。2020后以防贫为主要目标的减贫政策应将现行所有的政策工具进行重新的梳理建立起相互衔接、互不重复、目标明确的新的减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  相似文献   

20.
农发行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快改革创新落地,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深入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