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受阻、增收缓慢的原因分析。(一)农民素质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导致了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失衡。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万人,其中3/4在农村;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多措并举,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帮助54.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在维持现行城市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城乡二元税制结构前提下的农村税费改革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所以“统一城乡税制”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终结。那么目前我国能否“统一城乡税制”?本文研究的结论是:未到成熟时机,在目前情况下应进行合理的政策选择,并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从而为“统一城乡税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就业不足的问题目渐突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加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外出打工人员流回农村,一些本来可以外出务工的人员外出受阻,使农村的就业形势显得更为复杂和严峻,也使农民增收面临更大困难。可以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如果农村的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就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6.
郑月琴 《农业经济》2004,(12):33-34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环境,形成稳定的促进就业政策和制度,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然而,如何消除城乡就业制度上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7.
构建农民增收保障长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与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要实行城乡一体化政策,给农民全面的国民待遇。国家应把施惠重点放在农村,把农民受惠作为中心内容,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之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从制度和机制层面着手,构筑农民利益保护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机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到),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小农经济特点,导致土地分割,严重缺乏规模效益,农业单位产出的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只有解决土地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8.
汤琼 《南方农村》2005,(4):15-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非农就业增长很快,但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先进技术推广、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农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增长速度放慢,前景不容乐观,必须高度重视,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全局高度来考虑,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阶段,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固然是一条重要途径。但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必须在农业内部挖潜力、寻亮点。结合江西婺源县农业的实际,通过对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要以特色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理念,指导和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导向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和农村开始。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农民人均收入尤其是务农收入仍然很低,而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呈逐渐扩大之势,加上农产品大量进口的现实威胁,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自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最突出的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1998年开始,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已连续6年增速低于6%,年均仅增长4.3%。促进农民增收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2.
在新形势下,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除了要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外,关键是要做好农民就业这篇文章。在辽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依托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二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3.
山区既是承担重要生态功能地区,也是相对贫困地区,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实施对森林生态建设、农户的生产要素和收入来源都会产生影响。如何实现山区生态改善和农户增收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估计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且通过Heckman两阶段检验,并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非农就业在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增收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样本农户家庭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2)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非农就业和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公益林面积占比显著促进样本农户非农就业,非农就业程度对家庭年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户主年龄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户增收效果更为明显。政策启示:(1)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林补偿政策,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要落实公益林补偿配套政策,带动农户转变家庭生计结构;(3)要加强产业带动与就业帮扶,解决农户就业难题;(4)要进一步融合集体林权与产业振兴,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成都市下属区县三镇调查获得的资料,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使农村劳动力获得较高的收入和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对工作等有较高的满意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横沙乡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加强对非农就业工作的领导,积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把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作为实现“变样”目标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乡镇企业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后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要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 ,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本文将从分析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诸多因素入手 ,探讨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路径相应的制度安排。一、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我国过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传统落后的农业大国 ,工业化又远远没有完成 ,加之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民进城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又加重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导致农民的比重过大 ,农村劳动力隐蔽失业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但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03年城镇化率才为40%左右,大大低于同等GDP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已降低到15.4%左右,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左右。近年来,虽然各地在统筹城乡平等就业,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是全国城乡二元就业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寿光市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县域经济的大格局中,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跳出“三农”抓“三农”,突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做法,以推进城乡融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抓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农村人口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4万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019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结论是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人.按1998年中国农业劳动力3.48亿人计算,剩余劳动力达1.52亿人.面对上亿的剩余劳动力,仅靠增加农业投入来缓解这种压力,其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就中国的经济现状来看,这种投入非常有限.所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办法就是转移-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