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长缨 《中国经贸》2012,(13):90-90
当前,我国利用外资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在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应该进行适当调整.未来,我国应实行以促进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对国内发挥更大作用的、开放程度更高的利用外资战略. 第一,在国内资金、外汇比较充裕的条件下,弥补国内资金短缺不再是国家层面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因此,未来我国外资战略应着重于提高外资质量和水平,而非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相似文献   

2.
范晓宇 《改革与开放》2014,(3):20-21,91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对利用外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今后一个时期利用外资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上海自贸区挂牌,突出先行先试,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开辟外商投资新空间。这些战略部署和改革方略都将不断增强我国今后对外资的吸引力。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特点、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新形势下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效益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金缺口是发展中国家跳出“低水平均衡陷井”,实现经济起飞过程中所面临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困难。要在短期内弥补资金缺口,仅靠国内有限的资金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有必要利用外资。但是,利用外资的立足点决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弥补资金缺口上。对我国近十多年来利用外资实践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只有把增强资金积累能力作为利用外资的立足点,才能充分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使国民经济步入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准确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趋利避害,适时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永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均进入新的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轴。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4月1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发布。外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当前中国利用外资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挑战?为什么要在当前形势下出台《意见》?《意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相关部门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文件?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相似文献   

6.
辽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娥  王惠  汪璐 《辽宁经济》2010,(11):38-38
一、利用外资对辽宁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1.外资投入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产业结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直接投资进入行业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就辽宁利用外资而言,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从而改变原有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7.
张利娟 《中国经贸》2013,(13):42-43
吸收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通过不断地扩大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吸收外资的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不但保持了平稳增长,而且实现了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是中国未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9.
吸收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通过不断地扩大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吸收外资的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不但保持了平稳增长,而且实现了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是中国未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徐旻 《中国经贸》2011,(1):62-63
“十一五”期间,外资在促进中国融人经济全球化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吸收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投资合作、稳定扩大外商投资等。吸收和利用外资保持了平稳增长,实现了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宁波通讯》2012,(6):38-39
2011年,大连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65家,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24个;实际使用外资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继续位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主要做法有:一、强化对外开放引领地位一是在战略规划上强化对外开放。2010年6月大连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建设区域核心城市规划》,提出打造我国北方埘外开放的门户,把大连建设成为区域核心城市,成为带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龙头。  相似文献   

12.
成家蔚 《发展》2009,(4):49-49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省、区凭借自身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潜力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在外资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贵阳市作为西部省份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及经济发展重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已经成为增强本省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更是在外资引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大战略任务,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明显落后.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好资金和技术问题,除了国家拨款和东部支援以外,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必须实施反梯度优惠的引资政策,强化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中政策性因素的作用;放宽服务贸易领域进入限制;探索多元化的利用外资方式,以扩大非直接投资为主导,引导直接投资进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导致出现了平坦的世界.同时,这些要素又在平坦的世界上进行专业化集聚和特色化发展,进而形成了平坦的世界上的一个个凸起,这些凸起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提升其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说,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崛起的重要诀窍,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工具,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分解和集聚、我国次一级政府的积极有为以及民营经济的奋起发展这三个重要因素.要想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产业集群的本质、形成以及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进口战略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以"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贸易战略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当前和未来的贸易形势,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等贸易战略更多的是一种出口战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进口战略呢?以"安全"、"发展"为目标的进口战略可能是中国目前的最好选择.为了实现安全和发展这两个战略目标,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可以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政策.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初,中粮集团提出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发展目标,为中粮集团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同时,也为如何确保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产业链建设中,特别是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如何借鉴绿色食品在质量监控方面的理念、经验及其管理模式,从而在质量管理层面确保全产业链的安全运行是实现建设全  相似文献   

17.
重庆     
《西部大开发》2016,(4):103-105
在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经济发展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方面表现亮眼的重庆格外引人关注,他们有什么独到之处呢?1、宣传自身优势、创造基础条件投资者有比较才会有选择。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宣传,让投资者关注、信服并作出决策。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先有大码头才有轮船泊,先有梧桐树才有凤凰栖。要想在招商引资中得到更多的机会,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国资委支持企业加强产融结合,设立财务公司和产业基金,通过发债、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调整融资结构和比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新区》2011,(10):3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弓1领带动作用的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宝鸡高新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面对国务院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要求,面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在认真总结应对2007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经验之后,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压力大、资源相对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大国,今后的发展只有依靠自己,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老路,必须探索出具有新思路、高起点、高效率、低能耗特点的发展模式,《决定》正是在这样的大前提和背景下出台的。它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