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体和主体的问题,是近代主体性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典型表达。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从辩证法的高度重新审视该问题,尝试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主张把真理看作是实体和主体的统一;作为精神的异化形式,实体是具有能动性和否定性的东西,其最终发展的源泉和目的即是主体。由此,黑格尔通过系统阐述"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把存在归于思维,以思辨思维方式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跳出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传统窠臼,超越了康德式批判哲学的不可知论限度,使近代哲学中的思维与存在问题达到了辩证法之巅,最终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2.
“实体即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要解释世界的运动变化。传统哲学只是把实体理解为抽象的、僵死的、不动的世界本体,近代哲学则无法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结果没有能够合理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黑格尔第一次把实体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以一种唯心主义的方式,在解决近代哲学一直未能解决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基础上,最终解释了世界的运动变化。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通过对哲学史上思想客观性三种态度的批判,确立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认识论基础,提出"实体即主体"的认识论原则,以把握绝对理念为认识论的最终目的.他力求找出贯穿在认识领域的发展线索,结束以为人的思想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指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历史发展中,这就是黑格尔神秘体系中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是对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唯物主义的束缚,具有"物性论"色彩;它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相比,在理论高度上存在相当的距离。马克思不仅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分析方法,还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将黑格尔的思维形式与近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德国式科学主义的思想方法;恩格斯则把黑格尔的思维形式与"绝对精神"一起抛弃掉了。恩格斯过于偏重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认同在从自然伦理向绝对伦理的演进以及现代性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中,契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承认以及经济交往联系的中介意义。然而,对近代启蒙哲学中的经验论自然法和契约论以及反思式自然法和契约论的孤立人性和原子论观点,黑格尔予以极力批评,主张个人本性由其所处的共同体和时代予以理解。在家庭和国家方面,黑格尔论证它们的实体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反对契约化观点。其中,家庭中的伦理是爱,包括夫妻之间的爱和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教育;国家的伦理是实体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包括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公民之间的尊重和团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的呢?马克思反复强调,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哲学,通过推敲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至少经过了三个倒置: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主体;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中介;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7.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概念以来,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一个很要的地位,并随着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含义.在不同的哲学系统里,实体概念的内涵和意义因哲学家解释和建构世界图景的视角与方法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不论他们从哪一角度去阐述这一概念,它都是本体论及其问题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交...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开端问题贯穿于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与哲学的开端问题密切联系的是哲学的思维方式问题。按照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追寻哲学的开端会导致无穷追溯;黑格尔则不是僵死地理解哲学的开端问题,而是创造性地把其理解为一个辩证的矛盾,进而为人类精神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9.
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经验派和唯理派的论争,对18-19世纪欧洲近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思想发展过程中认识论上的共同思维趋向应予以重视。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体观是近代认识论建立的稳固根基;其二,自明的概念和原则是形而上学的阿基米德点;其三,理性思辩是建立形而上学的必要工具;其四,世界二分是近代哲学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物质道理就是不易同一与互易对立之间的相互统一,自然实物就是根据物质道理的本质基础上发生的数量变易的演化。最初量实体是对立统一之第三变易所发生的最初综合体,在同一与对立之外进行变易所产生的第三方存在的就是最初量的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