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股权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来套取现金现象,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引入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进行相关性、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公司未来成长性与现金股利均有正相关关系,其关系有利于遏制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从而减小大股东操控低股利政策对小股东的侵害.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是指每年期末如何以现金的方式对其可支配收益进行分配的政策.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特点,之后通过探讨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从而提出通过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来规范现金股利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晨倩 《现代商业》2012,(14):263-265
我国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来核算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会对当期盈余结构及其质量带来影响。我国的现金股利政策制定主要依据当期利润,从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间接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定。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现金股利分配正相关,存在大股东通过现金股利进行利益输送的动机。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对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点建议,从而给更好地发挥公允价值会计在运用中提高会计盈余质量的作用,避免其成为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又一手段。  相似文献   

4.
5.
蔡珠明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2):174-175
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改前和股改后的现金股利政策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股权结构变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有更多的公司分配了低现金股利,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的过分偏好,各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6.
尹爱华 《现代商业》2007,(18):118-119
文章对现金股利决定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选取200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工业板块作为样本,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把全部样本划分为流动控股、联合控股、绝对控股三类股权结构的组别,并建立线性模型研究了不同股权结构组别下的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流动控股情况下,现金股利与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正向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向相关;在联合控股情况下,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两个变量正向相关;在绝对控股情况下,现金股利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公司规模正向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股权结构的家族控制与现金股利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很多,家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终极控制人,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使其拥有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且存在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现金股利政策的倾向。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并选取了2004-2008年1411家A股家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终极控制人特征对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所研究内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股权结构问题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影响股利政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我国股权结构及其对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影响,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关系,提出改革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股利分配行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现金股利决定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选取200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工业板块作为样本,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把全部样本划分为流动控股、联合控股、绝对控股三类股权结构的组别,并建立线性模型研究了不同股权结构组别下的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流动控股情况下,现金股利与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正向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向相关;在联合控股情况下,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两个变量正向相关;在绝对控股情况下,现金股利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公司规模正向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763家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2003年的横截面数据为观察值,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考察了股权结构和组织特征对现金股利发放概率的实证影响。本文发现,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前二大股东持股和前三大股东持股)对现金股利发放概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各项组织特征(成长性机会、每股收益、每股留存盈余、资产规模和财务杠杆)也对现金股利发放概率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支持自由现金流假说。  相似文献   

11.
12.
以2004—2007年超过45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终极产权的视角剖析了终极控制人及其控制权结构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终极产权性质及其对应的控制权结构是目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终极控制人的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比例,对股利支付的可能性和水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其安  郭桢 《商业研究》2015,(2):104-112,179
本文以2001-2008年期间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2005年股利所得税减少后管理层持股对股利政策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对股利发放倾向的影响在减税后由不显著变为正向显著,对股利发放水平的影响在整个样本期间为正向显著且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减税显著增强了管理层持股对股利发放倾向的正向影响力度,且这种效果仅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时有效,但不会显著影响管理层持股对股利发放水平的作用;除管理层外的自然人持股水平,在减税前后不会对股利政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终极控制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1-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影响。实证表明,机构持股总体上提高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概率和水平,对公司治理起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因终极控制人性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作用显著,而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治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管理层应在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克服国有企业固有制度缺陷,为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作用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民营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信号传递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考察股利分配预案公告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信息的信号传递效应,并在研究方法上对我国当前该领域研究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弥补。在严格控制了盈余信息、公司规模等因素后,分别对2001-2003年度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预案公告日前后样本(除送、配方案之外)的“纯”现金股利分配预案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股利分配预案公告日前后,民营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并没有受到市场排斥,其超常收益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6.
胡国柳  蒋国洲 《财贸研究》2004,(4):83-89,98
在充分考虑股权替代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基础上 ,本文对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各种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 ,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相关性不显著 ;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 ;法人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正相关 ;社会公众股比例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虽然是负面的 ,但极不显著 ,而与公司市场业绩显著正相关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信息内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公司融资、投资活动的延续,是其理财行为的必然结果。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信息内涵进行实证研究,以1997-2004年度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股票的股利分配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否传递了信息、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进行了信息传递的敏感性测试。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特征及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总体特征的描述,揭示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股权结构与企业股利政策选择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出发,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企业股利政策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管理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正相关;法人股比例和流通A股比例对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可能是负向的,且极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managerial ownership on firm agency costs among listed firms in Bangladesh. This is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that features a mixture of agency costs. This institutional setting has a concentration of ownership by managers, but the firms are not solely owned by managers. The extant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he sacrifice of wealth by the principal and potenti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monitoring the agents is known as the agency cost. This study uses three measures of agency cost: the ‘expense ratio’, the ‘Q-free cash flow interaction’, and the ‘asset utilisation ratio’. The finding of the study is that managerial ownership reduces the firm agency cost only under the ‘asset utilisation ratio’ measure of agency cost; this is robust with regard to a number of robustness tests. Furthermore, the non-linearity tests suggest that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est is evident with very high and low levels of managerial ownership. The entrenchment effect by the owners is evident at moderate levels of managerial ownership.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great scepticism among management researchers on the validity of agency theory, overal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do not reject the validity of agency theory. Given that the entrenchment by managers is evident at certain levels of ownership and that the agency problem may still exist between insiders and outsiders, legislative guidelines for controlling share ownership may be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