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泽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以棉油生产闻名全国,皮棉总产量最高达到 48万担,是全省最大的棉花生产县。自 1998年以来,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滑坡双重压力,以棉花产业为主的彭泽经济开始步入低谷。为尽快走出这种困难局面,彭泽人民进行了多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在广泛调研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彭泽鲫产业化。彭泽鲫产业化工程于 2000年在彭泽县全面实施以来,进展比较顺利,已初步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实施彭泽鲫产业化,彭泽县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1、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彭泽鲫原产于彭泽县丁家湖、太泊湖、芳湖水域,是…  相似文献   

2.
盘点2OO4年的经济,“三农”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年终岁尾,有人担心,“三农”亮点会不会是昙花一现?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也有顾虑:担心粮食一少,好政策就来了;粮食一多,好政策又走了。  相似文献   

3.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业本”。农业是悠久而又现代化的产业,因此,农业增长既是老话题,也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主要任务时说,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做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相似文献   

4.
荷泽市巨野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有878个行政村,农业入口82.7万。占总人口的81.8%,农户22.8万户。作为农业大县,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问题已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巨野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路子,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百千万”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农民少而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好、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一个基本特点。在走向发达国家的进程中,这些国家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农业就业人口纷纷向非农业转移,农业就业人口总量急剧下降,随着现代化进程基本结束,农业就业人口达到一个较低水平,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就业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二者均接近社会平均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民,怎样摆脱小生产的束缚,真正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市场主体,是摆在农村领导和农业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通过调查认为,像江苏射阳县耦耕乡那样,建立农村各种专业协会,是转化技术成果,繁荣商品经济,联合起来走向、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好形式。  相似文献   

7.
发展甘肃“两高一优”持续性农业的建议●何业政屈登兰(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解决好一个思想方法论问题。甘肃农业是一个涉及历史沉淀、规模巨大、又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好此类问题,须有全省上下一致的共识,用系统思想和...  相似文献   

8.
余阳春 《乡镇经济》2005,(10):31-3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评判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农村干部的工作业绩,最根本、最实在的标尺,就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各级干部尤其是农业战线的干部,一定要以人为本谋划“三农”,立足“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朱智文 《西部论丛》2005,(12):29-31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且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国家,“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非常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西部地区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更为缓慢,农村发展更为滞后,农民生活更为贫困。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相似文献   

10.
温晓明 《乡镇经济》2003,(8):10-11,29
国家与农民“取”与“予”的关系实质上是农民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再分配问题。在农村处理这种“取”“予”关系,既要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又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既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又要有利于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镇经济》2004,(3):1-1
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直观地看,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和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两大问题;从本质上看,是要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统筹城乡经  相似文献   

12.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长期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进入新世纪的中国能否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然而,解决好“三农”问题首要的是要解决好8亿多农民的问题。我国农民数量非常庞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总数达8亿多,其中农业劳动力估计在5亿人以上,但是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2,而农民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农民人均耕地的1/3,若按中等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我国现有耕地仅需5000万农业劳动力。显然,在我…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而农产品流通是农民增收的最大制约。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京郊农产品的“四化”流通,即顺畅化.安全化、高效化和法制化流通,构建完善的京郊农产品流通体系,才能加快京郊农村改革步伐.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安徽科技报》今年 8月 24日载,今年,安徽省临泉县农业局打破送科技下乡的常规,先由各乡镇和农民根据时令上报技术难题,确定“菜单”,再及时安排专家下乡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决难题,给农民送去一份精美的“菜肴”。  农民“点菜”,专家“做菜”,是送科技下乡的一种新形式。它好就好在增强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能让农民及时“吃”上合乎各自“口味”的科技“菜肴”。  近年来,有些农业和科技部门送科技下乡往往不大研究农时和对象,忽视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送去的科学技术不是暂时用不上,就是把张三缺少…  相似文献   

15.
詹静 《北方经济》2006,(4):64-6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核心在增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品、效益问题,也有生产、市场问题。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农民就业不充分。本文认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非农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这是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发展后,冲破体制约束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又一次创新,是农民主动积极参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地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与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对农产品实行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期,我们摘编了部分官员及农村基层工作者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看法和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直观地看。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和粮食等农产品供给这两大问题:本质上看,是要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解决途径:做到“五个坚持”,寻求“五个突破”: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的"三农"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局部性问题,而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从我国的未来发展来看,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十二五时期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操作上,需要认识和把握的重点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为农村长治久安奠定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为了加深理解、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讲话的基本精神,推进建设礼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从理沧与实践的结合上,回顾思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无法成功地进行新民主义革命;建国以后,实际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解决“三农”问题,也无法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认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国情和建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的经验教训。马克思恩格斯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一般规律出发有过不少论述,对未来社会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