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县梅林乡在扎实推进“黑绿青产业”中,以“三个主动”推动青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主动发展青(蔬)菜种植基地。2009年,该乡采取了“示范户+菜农+一般菜农”的生产模式,鼓励农民连片种植,统一销售。全乡大棚蔬菜发展到65个,种植面积达5210亩,预计产值达500多万元。车寨村农民石秀林带头种了5个大蓬蔬菜苗圃,  相似文献   

2.
<正>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十里香草莓总基地)秉承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实践活动为课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组织农民学员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共同讨论、分享成果。孟津县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十里香草莓总基地)总投资6000多万元,流转土地1200亩,辐射带动32个基地,学校布设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教室及农广书屋,农广书屋存有农业基础类、  相似文献   

3.
<正>孟津县十里香草莓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孟津县十里香草莓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教育培训、新技术培训推广,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创业致富为主题。该基地位于孟津县送庄镇十里村,是一家以草莓、西瓜、樱桃、葡萄等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职工230名,自建订单规模化草莓种植基地18个,面积达1200余亩,年销售总收入达2000余万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村经济》2006,(10):I0004-I0004
南京博士牛蔬果专业合作社位于溧水县永阳镇,于2003年成立,2005年经工商登记,现有入社社员128名。合作社在经营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社员”模式,在服务手段上采取“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卖,组织农民学”的方式,2005年实现销售1850万元,利税200多万元,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辐射带动5000户。  相似文献   

5.
李杨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城东南部,以前该村耕作方式是传统的一稻一麦种植模式,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亩均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用贫穷落后来形容村里的状况毫不夸张。从2004年开始,村里大力扶持农民种植草莓,并以市、县出台的一系列奖补政策为契机,动员广大农户进行草莓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在李扬村广泛应用。2013年,该村草莓亩均收入达15000元,小草莓成了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相似文献   

6.
浙江浦江农信社推出“美丽田园”农业产业链贷款,变扶持单户为扶持整条农业产业链,以多种模式解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供、销”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浙江浦江农信联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切入点,率先推出“美丽田园”农业产业链贷款,变扶持单户为扶持整条农业产业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户”三种模式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供、销”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破解农户抵押物缺乏的融资难题,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涉农主体“造血”。  相似文献   

7.
东台市范公镇吕庄村种植草莓颇有些名气,他们从1992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草莓,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全村348户几乎家家户户种草莓,亩平收入高的达三四千元,少的也有一两千元,大多数人家的楼房就是靠草莓"垒"起来的。然而,吕庄村草莓种植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市场脸善变尝试种植草莓使部分吕庄人尝到了甜头,鼓胀了腰包。1994年,镇政府看准苗头,提出了吕庄村可走种植草莓特色之路的要求,并多次在吕庄村召开现场会。当年秋天,吕庄村栽下去的草莓达240多亩,邻近的孙尹、汪联、新河等村也相继有人引种。1995年春,吕庄村的草莓扩到了400多亩,每天上市的草莓达十五、六吨,除少部分被贩子贩到安丰、溱东等乡镇外,大多数都由村民在东台市场上零卖。采摘高峰期,价格由上市的一两元一斤削到五六角钱,烂掉倒掉的草莓有100多吨。草莓属于时鲜水果类食品,市场购买  相似文献   

8.
<正>李杨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城东南部,以前该村耕作方式是传统的一稻一麦种植模式,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亩均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用贫穷落后来形容村里的状况毫不夸张。从2004年开始,村里大力扶持农民种植草莓,并以市、县出台的一系列奖补政策为契机,动员广大农户进行草莓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在李扬村广泛应用。2013年,该村草莓亩均收入达15000元,小草莓成了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相似文献   

9.
《上海农村经济》2008,(1):F0002-F0002
享有“中国葡萄之乡”美誉的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通过科研促发展、品牌提优质、龙头企业带农户、办葡萄文化节推动农业旅游,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的新路。目前,全镇种植葡萄4000多亩,引进新品种100多个,推广种植新品种12个,成为具有都市农业特征、马陆特色、致富农民的农业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安徽省郎溪县新发镇官桥村农民刘小明还在江苏南通一家企业打工,月薪两三千元。现在,刘小明却放弃高薪,在本村承包300余亩农田搞起了规模种植,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目前,在这个镇像他这样专门从事农业种植的“职业农民”达100余人,承包面积突破10000亩,“职业农民”挑起全镇农业发展的新“大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田阳县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对河谷平原地区实施“万元田”工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牵动效益。199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35亿元,财政收入达95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3%、14.02%和502元,整个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实施“万元田”工程采取的几种种植模式一是“菜稻莱”种植模式。如田州镇兴城村周吉幸,1997年第一造种2.6亩西葫芦(上年12月播种,次年十月上旬收获),平均亩产2500公斤,亩产值3000元;第二造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柳江县三都镇提出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同艺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香菜种植,据统计.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2元,全镇种植香菜面积8400多亩.产值378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112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左右,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市县传真     
《江苏农村经济》2009,(9):19-19
东海县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获批,阜宁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县,南京市试点“水稻+N”种植模式将使农户增收60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南方农村》2004,(2):19-19
温州人多地少,农业可开发利用资源日趋贫乏,该地乐清的农民很早就探索“走出去”发展农业的路子,现足迹已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人数已超过5700人,产业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储运和市场建设等多个层面。2003年在外发展农业用地47万亩,实现年产值18亿元。温州农民跨省发展农业 一年实现农业产值18亿元@立  相似文献   

15.
位于贵阳市息烽县西部的鹿窝乡,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跳出“烤烟加油菜”的种植模式,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较为突出。如何打破传统农业这个瓶颈,引导农民走出种植误区增收致富,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鹿窝乡党委、政府一班人通过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清醒地认识到:鹿窝要发展,领导干部必须身体力行“三个代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观念一变天地宽。该乡决定立足本乡海拔低、积温高的优势,带领农民发展礼品瓜、草莓等经济作物,努力做好经果业这篇大文章。于是,乡政府果断采取…  相似文献   

16.
立春第三天,我们来到河北顺平县腰山乡草莓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塑料大棚依势摆开,布满了田野。初春时节,寒意未尽,棚内却生机盎然,绿油油的秧苗上结满了红红的草莓。刚刚摘下的草莓装上盒,即将运往北京。据称,五六颗一盒的大草莓,在北京就能卖到3至4元。 腰山乡草莓种植基地,位于顺平县东30华里处,辖8个自然村,占地8000亩,与满城县交界,其土壤气候适应草莓生长。这一优势,成了当地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共同致富的天赐“法宝”。从1991年开始,乡里有了第一个草莓大棚。紧接着,在当地信用社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无公害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草莓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品种布局和栽植模式不断优化。栽培效益稳步增加。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财点子     
找准农产品的“卖点”据报载,浙江省嵊州市浦口镇大屋村草莓种植专业户叶乃方种植的盆景草莓在当地花市上出售。与众不同的是,买一盆草莓叶乃方会奉送一份保养手册及若干肥料,他的盆景草莓因“好吃又好看”,很受消费者青睐,不仅卖得快,而且整体效益比单位卖草莓要好得多。可以说,农民叶乃方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他的精明在于找到了草莓新的“卖点”。因此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他认为草莓供大于求,价格呈下降趋势,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9.
四川苍溪歧坪省粮食储备库重视发展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组织,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自2002年以来连续3年实现盈利。粮库按照“龙头企业+粮食经济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以经济流向将当地118个村26821户农民吸收到30个粮食专业合作社,建立订单种植优质粮油3700公顷,与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37826份,订单收购粮食23600吨,订单履约率不断升高,2004年达到92.8%。三年间助农增收360万元,农民人年均增收150元,企业增效213万元,企业职工收入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是以生产优质大米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公司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湖北“一袋米”工程核心企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区域布局,统一品种、订单生产、整体推进的方法,实施“五统一”种植模式,积极推行水稻无公害种植和农业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