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的货币功能弱化。但是,当遇到政治动荡、经济金融危机时又离不开黄金作用。这与黄金价值实体的信用与偿付能力密切相关,任何其他资产都无法与其比拟。目前世界上还未设计出更权威的国际货币来替代黄金,国际货币体系又未建立公平、合理、相互制约的货币制度。因此,黄金的货币地位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货币化与人性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货币化促使主观价值客观化,把属于人的本质目的的社会交往外化给人与货币的关系,并使货币表现为个人的人格和本质力量的化身,对人性产生了巨大的异化影响。要减轻货币化对人的异化作用,就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强市场经济监督体制,引导正确的货币观。  相似文献   

3.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然而,明初白银并不是国家的合法货币,它经历了从非法到合法,并普及于全社会的货币化过程。本文依据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说明货币化过程源自民间社会,经过一个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发展历程。这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为史界熟知的《明史·食货志》以正统初作为朝野广泛用银的说法不能成立,实际得到官方事实上的认可,是在成、弘以后。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是市场萌发的过程,启动了晚明社会变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水平:1985~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开放条件下的分工、交易和货币的职能出发,对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关系的相关命题进行了分析.1985年~2007年闻,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的发展、外贸顺差和FDI的快速增长,以及不良债权增长分别使执行交易、储蓄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大量增加,进而推动货币供应超过GDP的增长而使货币化率持续上升,并使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货币化率的定义就内含了物价与货币化率的负相关关系.由于货币化率和物价受货币量、货币结构、实际经济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从开放条件下的分工、交易和货币的职能出发,对中国的货币化率与物价关系的相关命题进行了分析。1985年~2007年间,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的发展、外贸顺差和FDI的快速增长,以及不良债权增长分别使执行交易、储蓄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大量增加,进而推动货币供应超过GDP的增长而使货币化率持续上升,并使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货币化率的定义就内含了物价与货币化率的负相关关系。由于货币化率和物价受货币量、货币结构、实际经济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杭州研究》2009,(4):181-185
自金本位制崩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法律程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不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体系正式进入信用本位体系。作为货币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飞跃,信用货币极大的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但以国家信用为唯一支撑的货币总有过度发行的冲动,支持恢复金本位的声音因此而一直存在。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信用本位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恢复金本位的讨论日益升温。但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在于是否恢复金本位,而在于如何约束信用,抑制政府滥发货币。现行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塑重点也在于约束美元信用,牵制美国政府未来滥发货币的行为。对此首先应该加强制度约束,从更长期的范围来看,多元化货币体系或许能改变目前的美元本位之弊。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或者世界统一货币则是最长远及最理想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蒙古灭金前后的市场演变与白银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灭金前后,由于农牧区经济交流的扩大、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和丝路贸易的发展,蒙古帝国的远距离批量贸易长足发展。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托,蒙古帝国继承和发展了金代白银货币化的成就,白银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代表,在交换中继续履行了较为完整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同时,宋金色来制约白银货币化进程的白银存量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并产生了影响。有鉴于此,蒙古帝国继承并发展了金代发行楮币的传统,尝试并推广实行“银钞相权法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货币化率持续上升并超过了诸多欧美发达国家,是典型的高货币化现象。本文将货币分为交易性货币、支付性货币、资产性货币,建立了一个包含货币流量与存量的货币模型,结果表明:市场均衡价格取决于交易性货币的数量;在货币供给政策作用下,价格的变动幅度取决于货币量与货币结构的变化;当考虑到货币结构时,“费雪货币数量方程”可能是不成立的。实证结果显示实体交易与金融交易都提高了货币化率,且前者比后者具有更高的货币需求强度;随着货币化水平的增加,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减速上升的,而金融交易的作用则是减速下降的,总体上中国仍处于Goldsmith所提出的货币化路径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但是货币化率增速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对影响传统中国货币行用的若干理论关系进行澄清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明代货币体系的“白银化”,认为它并不纯粹是钞法、钱法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宋代以前传统的铜钱体制向银、钱、钞并行的多元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波折。同时,明代的财政白银化对民间的白银行用虽然有挤出效应,但也增强了白银的货币属性,存在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白银化和货币化是明代经济中两个并不对立乃至可以相互促进的趋势,而由白银化推动的货币化最终为货币多元化在清代的成熟提供了条件,货币深化以及与之相伴的金融发展也揭示了明清经济正逐渐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白银自出现之时起,就和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上来看,白银从金属矿产到作为等价物交换再到货币化的过程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白银货币化是从唐代开展。白银这一角色的转变和当时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丝路贸易,目前已经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唐代白银货币化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文章开展"唐代白银货币化与丝路贸易"主题的分析,尝试探讨唐代白银货币化与丝路贸易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黄金 ,是人类发现、开采和利用最早的金属之一。由于黄金具有耀眼的金黄色光泽 ,又不易腐蚀 ,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颗粒砂金状态存在 ,易于被人们识别或发现 ,因此 ,自然成为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开采和冶炼黄金的记载。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就已掌握了金银饰品的制作技术。我国在公元前两千多年 ,就已熟知金、银、铜三种金属 ,如《史记·平淮书》中就有“虞夏之际 ,金为三品 ,或黄 ,或白 ,或赤”的说法。在《唐六典》中对金的加工方法就达 14种之多。可见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冶炼和加工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