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良平 《沪港经济》2004,(12):46-46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过热是中央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市场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管齐下的严控状态下,今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价格仍上涨了9.4%,从而使今年1-9月全国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上涨了13%。这一态势引起了全国经济学界有关中国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其实,各种迹象都表明,房地产泡沫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所关注的只是这一泡沫是否已到了破裂的边缘?怎样的政策才能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解释什么是房地产经济泡沫,分了析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状是否存在泡沫成份,阐述了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尝试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业缘何这般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及空置房屋的不断增加,房地产市场再次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广泛关注."泡沫论"、"过热论"扑面而来,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房地产有没有泡沫,这种过热会不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态势及趋势.  相似文献   

4.
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房地产泡沫及与其相关的信用泡沫的破裂.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价格下滑、销售疲软、存货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关键的问题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何时触底反弹?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的幅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次贷危机如何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美国经济是否会因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而陷入衰退?美联储大幅下调利率等政策措施能否阻止房价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泡沫",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宏观调控势在必行,"十二五"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文章主要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谢萌 《科技和产业》2006,6(9):67-69
近期房价过高已引起各个方面的关心和重视,由此引发了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过热和泡沫的问题的讨论,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初步的讨论。文章从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泡沫问题的概念出发,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国房景气指数”、开发投资指标、商品房空置率指标和房价收入指标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我国房地产不存在房地产泡沫,但要警惕泡沫出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香港《大公报》8月16日】为免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炒卖过热,令经济发展过急甚至出现泡沫,中央近期频频推出宏观调控措施,以打压楼市的炒卖活动。中国建设部近日发表文章强调,由于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而该产业的盛衰、发展是否健康以及法规是否完善等,全部都与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故认为有必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并提出五大地产市场调控重点,好让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房地产泡沫及与其相关的信用泡沫的破裂.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价格下滑、销售疲软、存货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关键的问题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何时触底反弹?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的幅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次贷危机如何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美国经济是否会因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而陷入衰退?关联储大幅下调利率等政策措施能否阻止房价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一度低迷到迅速膨胀,使房价的泡沫、居民的住房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文章首先定义了房地产泡沫,然后基于房地产投机理论,探究了济南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并通过投机泡沫模型以及房地产泡沫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济南市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现象,甚至有些年份出现泡沫的结论,并在现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发布五年来,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居民的住房观念的重要转变,居民住房消费的有效启动,住房商品化的新体制基本确立,房地产市场体系也逐步建立。在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下,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近两年来,一些经济学专家和部分媒体对全国房地产是否出现了过热、是否产生泡沫等问题争论不休。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甚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形势的判断感到迷茫;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是否过热的问题,关键看投机性购房的多少.投机性购房太多迟早会发生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整个经济会受到严重打击.日本、我国台湾、香港都吃过这样的亏.台湾在1986年前后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还没有完全恢复,更不用说日本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房地产投资过热及"泡沫"说,不绝于耳,尤其在2007年,各地房地产价格甚至出现"跳涨",国家统计局"国房景气指数"连续攀升,有价无市的现象在年底也逐渐突显.文章首先介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及其行业地位,然后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泡沫何时破灭?泡沫破裂对美国经济会有何影响?这是最近几年来美国官方、民间普遍关注的国内问题。由于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密切相关,美国房地产也成为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经济焦点。  相似文献   

14.
北京和上海的住宅建设和房价走势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乃至全国的房地产“晴雨表”。要证实一个市场是否过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供大于求,那么市场就可能过热,反之市场便还不热。同样,要判断一个市场是否健康,就要了解资金的来源是否合理与合规,以消费者自有资金和动用银行存款购买为主就是健康的,而用公款购买和借款购买为主就是不健康的。以市场供应量和供应结构来分析,北京楼市有过热的嫌疑,而上海楼市则尚未出现过热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泡沫是一种价格运动现象,是由于人们预期变化导致产生群体投机行为,使得房地产价格脱离了市场基础而持续上涨.在房地产泡沫形成、膨胀的机理中,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是基本前提,正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预期,才在市场上表现出了众多的投机、从众行为等现象.文章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国内外房地产泡沫的资料,在分析了"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和讨论了对房地产泡沫进行检测的具体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房地产泡沫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着经济是否过热,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房地产理论若干问题进行解析,得出我国房地产业局部过热,存在泡沫的结论,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全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房地产市场稳步升温.当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比1999年增长约20%,房地产销售比1999年增加30%,而且增幅较大的是商品住宅的投资.在此环境下,2000年全国房屋销售、土地交易和房屋租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0.2%和2.4%.进入2001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未减,出现了较为火爆的场面.一季度,房屋销售、土地交易和房屋租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1.4%和5.7%,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排队等购和计算机摇号决定购买者等景况.房地产市场真能这样火吗?能够保持多久?各种媒体和业界专家说法不一,观点存异.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分析一下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对住房的购买需求情况,从而为较好地把握房地产业的脉搏,为高效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拉动消费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调控应加大力度完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峰  尹晨 《开放导报》2006,(3):23-25
2005年的“房产新政”对抑制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房地产市场反弹、房产泡沫重新膨胀的因素依然存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其调控不应放松,仍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导。调控政策需进一步完善,行政调控手段应逐步退出,而以包括税率、利率、土地、汇率和道义劝告等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北方经济》2008,(24):32-34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增幅过快,极容易形成投机,产生房地产泡沫。有研究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存在区域性过热现象”,“地区冷热不均,真实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已经出现”。中国的房地产究竟有没有泡沫,理论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房地产泡沫不仅造成金融危机,而且影响房地产业长期发展,所以研究我国房地产泡沫的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焱 《产权导刊》2007,(10):47-49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房地产行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泡沫成份.我国的房地产是否存在寻租行为,以及应该如何去解决与规避这些寻租行为,成为影响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