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对服务业影响的一般规律相背离,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 "城市化率对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变化存在负贡献作用"、"城镇人口规模指教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存在负贡献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存在负贡献作用"等若干悖论,并重点从制度安排、阶段特征等角度解释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相背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组织变革与专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看做一个整体,通过构建纳入适应性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并以2004~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100%可带来制造业产出提高219.5%;按地区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低于东部地区;在不同细分行业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制造业具有相对较强的正效应,但任一细分行业单独的外溢效应均明显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4-2017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提高了本地及邻近地区的服务业绿色生产率;服务业集聚通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等渠道对服务业绿色生产率发挥正向作用;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绿色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效应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东部地区和...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从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和结构高度3个维度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然后运用DEA方法,结合全国时序数据和省际截面数据,从效率视角评价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999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综合促进作用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持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益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却未有改观,对制造业结构高度提升的促进作用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还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结论意味着,应注重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推动产业价值链融合以及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政策来促进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城镇家庭住房消费的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住房消费的省际差异并不明显,但是购建房费用在10万元以上和月租房费用在200元以上的比重以沿海省份最高。相关分析还表明:住房消费和地区市场化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产值和非农就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商品住宅价格等正相关;与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比重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市场化指数对住房消费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住房消费的地区差异将扩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创新驱动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创新驱动对高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文章选取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的高端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创新要素对未来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等创新要素对高端服务业发展为正向影响。从全国整体格局分析,高端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在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域的省份存在差异。东部地区领先的创新优势逐渐扩大;西部地区整体的创新能力偏弱。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组织变革与专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看做一个整体,通过构建纳入适应性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并以2004-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100%可带来制造业产出提高219.5%;按地区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低于东部地区;在不同细分行业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制造业具有相对较强的正效应,但任一细分行业单独的外溢效应均明显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途径。中心城市由于特有的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的现代服务业,因此研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状况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值、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区位熵等指标来衡量无锡服务业竞争力发展水平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对无锡服务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服务业FDI影响因素与中国引资环境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1~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决定因素,指出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服务业发展水平、外资利用状况和房地产业吸引力是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中国服务业引资环境进行分析后指出,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比例较低与我国人力资本状况、服务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制造业利用外资现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云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中上游,但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建议云南省采取如下措施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努力营造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重点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投资、引进和创新驱动,提高云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以及服务业FDI和制造业FDI互动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0~2009年19个省际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制造业外资与服务业外资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发现二者存在相互追逐的关系,制造业外资较为关注经济发展规模大、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而服务业外资较为关注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跨省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泰尔指数,分析了2000—2011年中国旅游企业效率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企业效率的省际差异明显,空间上与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表现较为一致;三大地带间旅游企业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和西部的效率均值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旅游企业效率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从三大地带对差异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最后,检验了中国旅游企业效率区域差异与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关系,发现中国旅游企业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动随着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服从"倒U型"曲线规律。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现代服务业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通过利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地以及全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比较,北京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较多地利用外部服务业的地区;利用北京等四地2000-2005年的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检验表明在四地外部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有利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北京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0.64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技支撑能力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建立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模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对2006至2011年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科技支撑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支撑能力的提高,然而科技支撑能力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在行业间和地区间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行业层面分析,科技支撑能力对于诸如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地区层面分析,东部地区科技支撑能力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总体来看,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支撑能力的提高,完善科技支撑产业对于现代服务业部门的促进和渗透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04年~2012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域界限基础地理底图为基础数据,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差异对比,并运用空间全局自相关方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大梯度差"现象明显;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弱;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合作博弈中的夏普利值分解法对中国寿险业与财险业在2003-2012年的省际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寿险业与财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除在个别年份略有增大外,总体来看均呈现逐步收敛态势.笔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比重和金融发展程度等因素对中国寿险业与财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都存在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关键,而城镇化比重和金融发展程度对二者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别;另外,人口结构因素对中国寿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虽有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第二产业总值和事故发生数对中国财险业的省际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近十年一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运用均值比率和标准差对中国大陆入境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现状及近十年来的差异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并根据目前的差异性进行区域聚类分析。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中国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包括入境游客规模和外汇收入)的综合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省际差异很大,集聚现象非常突出,7~8个发达省域的入境旅游发展总量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二,且都位于东部地区,但近十年来这种差异在趋于减小;知名度和区位距离对省域入境旅游发展影响显著,且影响方向相反,知名度呈现正向影响,区位距离起着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资本回报率高低决定资本流向。本文在严格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中国省际资本存量后,运用边际资本产出来测算省际资本回报率并分析其地区差距。测算结果表明:1993~2007年中国中部与东部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差距在缩小,而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中国目前还不存在明显的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趋势。投资环境差异是形成地区间资本回报率差距的制度原因,中西部地区引资竞争的关键是改善地区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竞争力控制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制造业发展模式相关。利用20个主要制造业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制造业服务化与节能减排、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制造业节能减排,有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要树立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理念;推动服务业创新,提高服务业效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际市场开放度指数,发现我国区域间开放程度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开放度明显偏低。在此基础上,利用199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系统动态面板(GMM)实证考察了省际开放程度对地区服务业增长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区际开放与服务业增长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即短期内区际开放程度的提高对服务业增长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区际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将由负转为正;对外开放与区际开放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即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开放,从而推动地区服务业增长;中国加入WTO尤其是履行对WTO的各项承诺,不仅对区域层面的对外开放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区域之间的开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