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由中央党校联合召开的“创新劳动价值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根据当代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劳动的主导形式的事实,提出应当把劳动区分为创新劳动和常规劳动,创新劳动能够比常规劳动创造更为巨大的价值,常规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平均社会劳动时间计量。因为创新劳动的产品是从未有过的,往往为独家企业所生产,因此不能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计量。在传统劳动价值论看来,创新企业的巨大利润由于产品的个别价值是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但创新产品从未有过,不存在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问题。创新劳动价…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建立林业基金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制定林业基金制度的依据和林业基金的定义林业基金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森林法》,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即生态环境建设消耗了林业建设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一种商品(至少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商品就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生态环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无法在  相似文献   

3.
一、合理规划利用 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生物圈内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运动的基地。马克思认为劳动和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他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并不是它们多生产的使用价位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不但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场所。人类进行一切生产建设都必须占用土地,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也离开不了土地。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既是一种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又是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不难设想,人类…  相似文献   

4.
刘娇 《农业经济》1996,(11):22-23
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刘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中提出,“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在我国早到新石器...  相似文献   

5.
客户价值界定“价值”一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经济范畴,从本源上讲,价值伴随商品的出现而出现,商品价值中的“值”即指“价值计量的过程”,也指“价值计量的结果”,如我国历来就有“价值几何”之说。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价值”,如何进行价值计量等基本问题,理论界有不同的争论,实践中有多种多样的提法。马克思从研究商品的本质出发,用劳动价值论阐明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表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可以用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作为媒介进行计量。随着商品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价值一词被赋予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适用的范围也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本身。广义地讲,凡  相似文献   

6.
公元1662年,威廉·配第《赋税论》出版,书里有两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句中"土地"一词含义模糊,后句因用词不当而词不达意。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引用这两句话时,将后一句改为"地球是财富之母"。1886年,《资本论》第一卷英译本出版,沿用德文原著用词。1963年,《赋税论》中译本出版,用词改回"土地"。《资本论》中译本从1930年起在中国陆续出版,有多种版本,我们看到的都采用了"土地"一词。作者主张,《赋税论》中译本里的"土地"一词,应按意译改译为"大地";《资本论》中译本里的"土地"一词,应以德文原著为准,取直译改译为"地球";马克思的后人,在学习运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时,树立的观念应该是"自然资源本身就是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7.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面临着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关系着农垦经济振兴的速度、前途和命运,对此有必要作专题讨论。一、重要决策横向经济联系,是商品经济的特征。马克思指出:“产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能成为价值和商品。”(《资本论》第三卷第720页)这里的“社会联系”即指横向的经济联系。缺乏“社会  相似文献   

8.
一 在谈到社会分工中不同生产领域何以能经常保持平衡时,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资本论》第1卷第394页)可见,商品经济是相互满足需要的经济形式需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商品经济壮大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史也就是新的需要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中关于“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分析时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资本家不同于其他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原因是,农业资本家首先不过是他们的资本和这种资本所推动的雇佣劳动,是投在不同的要素上。即投在丰度和位置不同的土地上。而土地本身没有价值,只是投资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些专家学者,探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问题。 1.于光远在《关于“社会所有制”)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不应笼统地提为“公有”,而应是“社会所有”。“社会所有制”应包括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社会所有制,其中应包括“重建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马克思所说过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因为在全社会利益中,不仅包括社会整体的利益,也应包括多个当事者自己的利益。于光远还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原则上得到解决之后,下一步应解决的重大问题应该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也就是社会所有制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的规律(一)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对农业的制约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气候和土地上。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在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因地制宜和因气候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否则,必然导致恶果。(二)经济规律在宏观方面,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按社会需要的比例进行。马克思在讲到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曾指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①因此,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来说,种植业、养殖业各占多少比例,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地租篇中,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揭示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原理。在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后,马克思揭示的这一原理是否还继续适用?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产品的价值决定问题?社会主义的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要求。对此,我国理论界已经进行了长期的讨论。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一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农产品价值决定的基本原理;二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实经济运动的机制,从而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运动规律。下面想就这两方面的研究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价值是价格的实体,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粮食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国家的粮食价值量由该国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其粮食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少,其价值含量就低;反之,其粮食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多,其价值含量就高。但不同国家的某种商品相交换时,不是以某一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为标准,而是以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为标准,在交换中,价值含量低的粮食商品按照国际平均价值进行交换,必然获得较大的盈利,而生产率低的粮食商品则可能出现亏损。此外…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的《国富论》创造者亚当·斯密曾提出人们在为着利益而互相斗争的同时,也要通过一种社会制度来实行自我节制,最终促进全社会的利益;马克思的《资本论》浸透着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博弈要追求公平的思想;斯大林在指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主张各行各业要“综合平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人类社会的进步要“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文明一起抓: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创造社会的和谐。所有这些都足  相似文献   

15.
附加值,又读附加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日本《大月经济学辞典》的解释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价值,也就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价值产品。其本质,就是通过有效劳动新创造的  相似文献   

16.
范军 《农金纵横》2004,(4):63-6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再生产的四大要素: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其中交换及分配的过程就是商品及服务的流通过程。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通俗地讲,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分配行为,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作为一种产业,流通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租”,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指出,“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存在地租。”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探讨我国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有助于摆正农地流转收益博弈关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地租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他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理论以及竞争和垄断学说的运用和完成,是《资本论》的体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终结,因而是《资本论》中最复杂、最难理解的地方之一。不仅如此,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主要包括在《资本论》第三卷和第四卷第二册中)未经马克思本人的最后整理,很大程度上带有手稿性质,所以,一百多年来,马  相似文献   

19.
曹顺仙 《中国林业经济》2006,23(6):30-33,37
“环境资本论”是关于“环境就是资本”、对环境进行资本化经营等一系列思想主张的统称。它有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保护环境。“环境资本论”的现实目标是要“让资本跟着环境走”,取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倡导的主要原则是“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环境资本论”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但它与当代环境观、资本的内在逻辑之间存在着悖论,难以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有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所以,必须超越“环境资本论”。  相似文献   

20.
今天是已经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爆炸失去了往昔的惊奇。因为每天一睁开眼睛,人们就离不开信息。但我们在生活中所承担的双重角色———即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分享者时,是否注意到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如果注意到了,我们是否又有进一步探寻信息的不对称性与产品价值的关系。信息在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价值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注意到自然界中稀缺资源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占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