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国石油公司在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定位是:以高档油为主,大力扩占中档油市场份额。市场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是原设备制造商、汽车修理厂、汽车出租公司和运输公司、加油站专卖店及汽车快捷保修店。外国石油公司掌握了一定的市场营销规律,针对润滑油销售的周期性、季节性和知识性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相比之下,国内润滑油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明确,营销力量薄弱,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缺乏科研与应用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机制。根据中国国情,国内润滑油企业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努力扩占高档油市场份额,巩固和发展中档油市场份额,重视低档油的市场份额;在营销策略上,要强化“质优价廉”或“质同价低”的价格定位,让利于批发商,建立营销网络,讲究包装、服务、用户咨询、物流配送等。应坚决压缩全损耗用油的产量,严格控制中、低档油调合 厂的建设,坚持“以高档油为主、内燃机油为主、多级油为主和小包装为主”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相似文献   

2.
范明亮 《中国石化》2003,(10):40-41
2002年,山东烟台石油公司销售润滑油3.65万吨,实现利润300多万元。今年以来,又一路高歌,截至6月底,润滑油销量达到2.4万吨,实现毛利117万元,润滑油销量占全省的1/3以上。一个地市公司,能把润滑油营销工作搞到如此红火的程度,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日前,笔者对其进行调查后,认为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倩 《中国石化》2009,(2):40-42
在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开放最早的润滑油市场,跨国公司占据了高档油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国产润滑油尚未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形成严重的不对称。打造高科技、高品质的润滑油国际品牌.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国内润滑油市场现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及质量,成品润滑油构成及质量,分析了我国润滑油市场基本状况,认为润滑油在总量上可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少,润滑油品升级换代缓慢,缺乏分析评定体系,独资或合资及地方润滑油调合厂生产能力占相当比重,世界著名的油公司占领了高档润滑油市场。建议今后加强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建立润滑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应加快转变,行业管理职能应逐步移交行业协会。石油、石化行业应尽快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完善行业协会,使其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对全行业油气资源、市场准入、价格调控、服务标准、信息交流、安全、质量、环保等进行统一协调和服务,逐步培育和规范国内石油、石化市场。行业协会通过与国外同行业民间组织建立联系,了解国外同行业的技术经济动态,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服务,同时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行业协会要协调好同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畅通的行业信息网络;随着外部环境的日益宽松,企业更应继续强化管理、搞好经营,主动学习和利用世贸组织游戏规则,提升自身实力。石油、石化行业协会的完善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比较规范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润滑油市场目前的特点是: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润滑油调合能力严重过剩;市场呈“三足鼎立”之势,竞争激烈:国外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地方调合厂分别占据润滑油的高、中、低档三个市场,国有的润滑油企业具有资源丰富,拥有添加剂生产基地,以及科研力量雄厚,加工设备齐全等优势,但仍面临发展的巨大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正视挑战,全方位迎接挑战,在改革中创新,是中国国有润滑油企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建议:(1)发挥资源优势,实行总量调控和产品结构调整;(2)科学营销,积极拓展市场网络;加强服务与用户的沟通;(3)努力培育强势品牌,树立顶尖品牌,上乘服务的新形象;(4)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5)通过科学管理,压缩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6)两大集团联手合作;共同维护市场,提升效益;(7)努力探索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两种资源,开避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中国国有润滑油企业赢得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对于国内润滑油企业来说,虽然润滑油市场竞争的硝烟早在1992年市场放开后己经燃起,国内润滑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已历经锤炼,但“入世”对国内润滑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仍不可轻视。怎样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摆在石油石化两大集团润滑油企业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8.
轴承与齿轮的快速转动,带动了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也促进了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发育壮大。但润滑油市场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低端市场“杂牌军”鱼龙混杂;高端市场“洋品牌”乘虚而入;以中国石油“昆仑”和中国石化“长城”为代表的国产润滑油,在“夹缝”之中艰难发展。业内人士由此呼吁——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摩配》2007,(2):54-55
2006年底,中国将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对外资全面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毫无疑问,外来石油石化公司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加入WTO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选择,从行业和企业角度来说,行业和企业是“入世”的直接承担者,“入世”将对行业和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各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不同,应对“入世”的策略和能力不一样,不同行业受其影响和程度就有很大的差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不一样。◎机遇可以说,WTO所赋予的权利行使得越充分、越好,“入世”后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的机遇就越大,发展就会越快。———改善出口市场环境,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拓宽分销渠道。首先,我国石化行业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1.
对提升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竞争力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概述了国外石油石化公司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实施的战略措施,分析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国外大公司的差距,提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除了从技术上采取许多措施外,还需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油气资源的开发,引进海外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以及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此来提升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后我国石化工业面临的竞争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我国加入 WTO后国内外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 ,指出了中国石化工业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国外石油石化公司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石油石化公司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采取了诸多发展战略:兼并联合重组,建立战略联盟,产业结构调整,全球化经营,规模经济,技术创新,高效利用天然气,开发石油替代能源,环境保护,发展电子商务等。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1世纪初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面临巨大挑战和诸多机遇,从全球格局新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论述新世纪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成品油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能源之一,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消费量、价格波动、营销竞争主体等方面介绍了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的新动态,分析了成品油市场波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稳定成品油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世界石油石化业兼并联合重组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石油、石化和化工公司,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方式,进行重组改制,增强竞争实力,扩大优良资产,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石化工业资源与需求的竞争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不足,但油气和石化产品消费迅速增长。中国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从现在25%上升到2010年30%、2020年50%以上,加大进口石油、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已势在必行。乙烯表观消费量也逐步增加,乙烯装置中 小规模多,竞争能力弱。三大石油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但与跨国大公司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低成本战略剖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近年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的“低成本战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适合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国情的“低成本战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石油石化物流快速发展的今天,对现代物流进行研究,了解第三方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方式,分析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特点,指出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展新型物流服务形式,对于探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物流发展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指出,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展新型物流形式,以促进石油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内原油资源总量不足,进口量逐年增加,而国际市场上不同原渍的价格波动快慢、幅度各不相同,蕴藏着无限商机。对于企业来讲,在生产中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燃油装置结构选择合适的原油加工结构,并挑选合适的时机购买原油,对炼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作用。从长远看。国家建立原油战略储备,既是对国家安全的保证,也是增加财政收入,降低行业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