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面阐述了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任务和途径,是新时期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当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容,并提出针对制造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个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支持,因此,探讨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如何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的模式,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具备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即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通过把握好人才创新、观念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创新4个方面的战略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成型的创新模式和有效的创新策略。依据创新层次的不同,将自主创新模式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企业要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的自主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新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希望通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产学研结合营造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聚集的环境氛围,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成型的创新模式和有效的创新策略。依据创新层次的不同,将自主创新模式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企业要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的自主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创新产出—创新市场"的战略性政企关系的分析框架,利用2008-2011年中国创新型(高科技)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政府科技资源配置对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影响,并检验产学研、市场等协同因素的调节作用,发现政府科技资源配置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和提升;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协同和市场协同效应能直接提升创新产出并增强创新能力与创新产出的作用强度;企业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能够直接催化创新成果转化,并且企业的产学研协同能够加快其催化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而现有的政府金融支持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成果转化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企业自主创新基于企业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背景下,依据市场竞争需求走技术创新之路,充分结合国内先进经验突破技术难关,使创新成果逐步实现产业化与市场化,最终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国家创新型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举措,深入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政策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引导与激励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就如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做进一步研究,以期能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于今年初组织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0.
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激励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立法层次不高、优惠方式欠科学、优惠力度偏小、功能缺陷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必须从税收政策体系着手,规范自主创新税收立法,完善所得税制,建立鼓励风险投资、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主创新投入大幅度提高,但是,国家创新能力绝对值仍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益低下,部分原因是由于过去的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性低。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政策,注重金融政策的有效性,金融政策要激发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力争单位资金投入的创新成果产出较高,提高自主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创新型企业代表着中国最具创新能力与活力的企业群体,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简要描述了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及特征,论述了创新型企业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许倩 《中国市场》2007,(44):20-21
自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使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有力地促进着企业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它们在创新活动和成果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但其专利成果转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率,可以促进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影响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专利成果应用的行业、政策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及产业集聚。因此,除寻求转化政策支持及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服务平台外,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应该增强与区域专利优势相关的产业集聚,引导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入驻支持,适当开展产业内部市场化竞争,增强专利的适用性,以提升专利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对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其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提高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魏杰 《市场周刊》2009,(9):52-5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在自主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应建设先进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完善创新的法律体系,创造公平诚信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为己任和生命的企业,所以,创新型企业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许多特点。创新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活跃科技市场的基本力量,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0.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只有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层面的竞争力。但是,据汤森路透评出的"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榜单中,中国公司已经连续2年榜上无名。《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2》也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本文以我省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为基础,深入分析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并就如何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