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发展差距的拉大是广西乃至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因此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经济的辐射力与带动力是实现富民兴桂的重要途径。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广西克服自身劣势 ,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元睿 《发展》2009,(12):92-93
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为大战略背景,在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滞后的原因,并对如何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文章分析了西部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阐述了西部应重点发展大城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下,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都不尽合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今后以工业化为目标,走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应该是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合理选择。 一、重点建设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挥它们的集约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聚集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相似文献   

5.
钱善刚 《特区经济》2007,224(9):159-161
抑止大城市人口增长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政策取向,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势差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大城市人口几乎没有变化。本文以合肥为例,具体分析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并就如何加快城市人口增长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列为国家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紧抓住新世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东部的开放优势,加快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步伐,对于带动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赶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促使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了城市群崛起的雏形和趋势继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大发展之后,我国沿海大城市群的发展进入第三次浪潮,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按照我国沿海大城市群的演进趋势和合理布局的需要,笔者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应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一并纳入全…  相似文献   

7.
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研究——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综合考虑城市化内涵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特征基础上,从人口、经济、景观、生活方式、环境质等五个方面构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引入因子分析方法,以广西为例对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通聚类分析将广西城市化综合水平划分为四个水平梯度类型,城市化综合水平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城市化特点与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从人口密度、城市密度、城乡人口结构三个方面观察城市化现象从而东西部城市化存在较大差异的见解。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多地表现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从而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城市人口比重相对提高带来的城市化现象。作者认为 ,从效率更高并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合的要求出发 ,西部地区城市化宜采取大城市与城市圈结合的战略 ,即 ,优先发展大城市 ,并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轴心 ,以轻轨交通、通勤铁道、高速公路为纽带 ,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工业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 ,发展若干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圈 ;不宜遍地开花的、脱离工业化和经济基础孤立的发展小城镇。作者强调 ,中国的城市化也要走一条非均衡协调发展道路 ,并认为 ,相当长时间内 ,外资、内资、产业、要素、人口还会继续向东部聚集 ,但从资源承载能力和系统平衡要求出发 ,特别是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出发 ,中国城市化发展也已经到了需要关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疆域辽阔,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7%,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资源聚集区、战略资源储备区。当前,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势头强劲,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距十分明显,而城镇化的梯度差距更为突出。因此,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研究和实施科学高效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和城市化加快发展、全国城市化格局的优化以及加快全国现代化的进程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内涵来看,城市化即现代化.但是,建国后在很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并没有较好的结合,改革开放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善.我国城市化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构想是:注重现代化内涵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东部地区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是突出非农人口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中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地区中心城市;西部地区应在加强农牧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大城市.  相似文献   

11.
蔡奇 《浙江经济》1999,(12):46-47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作出的重大决策。对衢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城市化也是加快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衢州要在21世纪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善于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城市化,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子。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是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扩散型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是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的前期阶段,因而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道路,但部分城市化先行地区已经进入后期阶段,应该加强这些地区的城市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以及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休闲娱乐放松工作压力的需要,而近年来中国大城市外围旅游地产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社会各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并把握这个大趋势,尤其是资源禀赋较差的欠发达农村地区,依托旅游风景区的开发,积极稳步健康地推进旅游地产的发展。文章以粤北地区——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地产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1)城市与区域一体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区域城镇体系的关系日渐增强;(2)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视发展大城市的主导功能地位,并期望通过大城市对区域强有力的牵引作用,来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3)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空间拓展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初期的市区蔓延阶段,进入向心分散型的城市布局阶段,即在大城市功能简单化、高级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地域空间早其影响范围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城市群。从70年代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工业发展落后,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区位交通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选择甘肃省为代表来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状况。“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指明了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将新发展格局和新型工业化衔接起来,以熵值法测算分析2012年、2018年和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工业化水平,通过泰尔指数、因子分析、包络法来研究发展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2017—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以期正确认识甘肃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市州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难题,有利于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形成合理的工业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西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措施缺位、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文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产融结合,形成产业集群,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常山县是浙江省的西部门户,也是浙江省的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要加快浙江西部门户建设,尚需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推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一批中等城市已先后实现了向大城市的跨越。其中,苏州市的跨越式发展尤其令人瞩目。研究和学习苏州从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的经验,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都市带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逐步被城市化区域所取代,形成规模庞大的大都市带。大都市带首先出现在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以及西欧国家。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大都市带发展的趋势。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