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达 《中国农史》2001,20(1):13-13,F003
前 言我国一向以农立国,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亿万勤劳智慧的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并经有关人士以文、图形式记录、整理、总结而成为农书被保留下来。她面广量大,涉及到土壤耕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畜牧兽医、经营管理、农学理论、农家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唯一反映出传统农业历史特点的古典文献;是祖国农学遗产精华的主要组成;是传统农业科技交流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也是反映和研究古代农业发生发展及其成败的可靠凭藉,在史学、农学、生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中外有关学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经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依能 《中国农史》2000,19(3):57-64
  相似文献   

3.
从另一个角度看明清时期的土地租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冈 《中国农史》2000,19(2):43-49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清时期福建林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是福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林业经济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本文从明清时期福建的植树造林,木材贸易以及各类副产品的生产与运销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福建林业经济发展的概貌及其特点,作了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芦洲原本是长江中下游水域边缘的荒地,土壤沙化,江水时常浸淹,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故长期以来,荒草丛生,一直未得到开垦。到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芦洲逐渐被开垦成农田。本文结合正史和大量的地方志,对芦洲开垦的时间、数量、分布,明清王朝对这一类型耕地实施的管理以及开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7.
王铭农 《中国农史》1996,15(4):74-78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兽医动物阉割技术成熟和发展的阶段。动物阉割技术由应用于牛、马为主,进一步发展到猪、羊、鸡、狗、猫等中小动物。特别是应用于小母猪阉割技术上的“小挑花法”和“隐睾”手术法影响较大。这一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一直沿袭至今,在畜牧业发展上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动物阉割技术的经验、方法和器械曾传入国外,深受国外兽医界的重视和赞扬。特别是日本兽医界特地聘请我国传统兽医技术人员进行讲学,传授技术并努力学习这一先进技术。中国的动物阉割技术在世界科技史上独树一帜,它对推动世界动物阉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畜牧生产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吴滔 《中国农史》1998,17(4):30-38
在传统社会中,生存无保障是人们面临的最大危机,自然灾害的频仍是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苏松地区以比较发达的乡村救济活动弥补了地方合储积累的不足,并在很大程度上使当地人们的生存危机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9.
白菜(包括不结球白菜与大白菜两大类)原产我国,是当今我国栽培的主要蔬菜。汉代已驯化栽培。但是,在明代以前,栽培的都是不结球白菜,类型与品种比较少,栽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明清时期,大规模成功地向全国各地传播,并且在不同的地区演化成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不同类型与品种。大白菜是明代中叶(15—16世纪)首先在杭嘉湖地区培育成功的,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在河北安肃县(今徐水)栽培成绩斐然后,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分别探讨了明清时期不结球白菜与大白菜的演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产商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玲玲 《中国农史》2003,22(4):55-60
文章重点介绍了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鲜鱼商贸和水产加工产品的长途运销情况,对这一时期该地域的水产销售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对渔民水产商贸的经济收益支配做了大致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铁搭是一种人力翻耕工具,战国时期已出现二齿铁搭。从明中期开始,以铁搭翻耕逐步替代牛耕,成为太湖地区主要的稻田土地翻耕方式。这一转变是由多种因素所促成的:技术方面,牛耕不适应深耕要求,而铁搭具有深翻功能;经济社会方面,牛耕成本高、耕牛饲养风险大,而铁搭成本很低,人力耕作的费用也相对低廉。明清时期人力铁搭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稻田深耕质量,为太湖地区适当密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近现代,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效率低下的铁搭逐渐退出大田作物的整地,一般仅用于小规模土地如自留地的翻垦作业。  相似文献   

13.
卢勇  李燕 《中国农史》2013,(1):61-69
明清时期的苏北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和本时期频发的旱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大量的湖泊和河流淤废,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沼泽和滩涂湿地显著增加。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异导致苏北地区稍旱即灾,而且旱蝗相继,灾情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持续灾害的影响,苏北地区的社会环境恶化。乡风民俗颓变,消极宿命,逃荒成风,抗旱精神不足。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则使得旱灾降临时的自救和抗灾能力几近于无,频频陷入小旱大灾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4.
马匹是明清时期中朝贸易的重要商品,该时期的马匹贸易在整个中朝贸易史和中外经贸交流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中朝马匹贸易在明代前期主要是官方贸易,朝鲜通过贡马与和买马的形式向明朝输入大量马匹。明中期至清后期主要是非官方马匹贸易,中朝两国通过使行、边市、民间越境这三种贸易形式进行马匹贸易,其中以中国东北的“胡马”向朝鲜输入居多。总的来说,明清时期中朝马匹贸易具有友好互惠的特点,双向贸易出现了以绢马、牛马贸易为代表的易物贸易,后期贸易则具有自由倾向性较强的特点。马匹贸易为中朝间宗藩关系的确立搭建了桥梁,促进了清朝的崛起和东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同时也对朝鲜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这也是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量历史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历史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其主要支撑体系就是中国的农业。虽然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域外高产作物引种推广及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重要创新。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9世纪中期,其中土地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大体维持到了20世纪。究其原因,现代科技真正作用于农业生产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首先在农业机械领域,而现代作物育种、化学肥料等作用于土地生产率的现代农业科技基本上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生产力。中国传统农户经营制度并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应从世界经济和社会转型大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本文中,对湖丝名称的产生以及湖丝之优质特性形成的原因做一些探讨。从明中叶到清前期,我国的蚕桑生产的区域已相对缩小,集中于杭嘉湖地区,尤其是以湖州为中心的一带地方蚕桑生产最为发达,是国内外丝织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并且以优质闻名。蚕丝贩卖商称这一带生产的蚕丝为湖丝。杭嘉湖地区所生产的蚕丝之所以能达到品质优良,除了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桑树生长外,明清时这一带地方桑树栽培技术水平较高,桑叶叶质好,是湖丝优质的基础。养蚕技术精细,保证蚕的健康发育生长,也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重要原因。缫丝水平的提高又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隋唐五代时期园艺作物的培育与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露苓 《中国农史》2003,22(4):18-23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园艺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多种园艺作物培育成功并有为数不少的域外作物引进中土。这些新品种的花果、蔬菜、香料等,为我国园艺业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人民生活。有的作物后来传到国外,为世界园艺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培育与引进的成功,则是与隋唐五代时期经济发展、气候条件适宜以及园艺技术提高等因素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明清河南桑麻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雪芹 《中国农史》2000,19(3):53-56,72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传统的生态养殖系统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精华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对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长江中游山区的灌溉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民 《中国农史》1993,12(2):35-47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垦殖的扩张,长江中游丘陵山区的陂塘类小型灌溉水利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科枝条件限内)。各地灌溉设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发展不平衡。又表现出规模小、存废交替无常等共同特点。这个时期所创建的灌溉设施中,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由于垦殖盲目扩张,垦殖与水利建设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垦殖过度给水利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水利难以保证农业垦殖的维持与发展。山区农民“以水为命”,“惜水如血”,在灌溉水利的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妥善处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灌溉与多种经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至今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