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平 《发展》2005,(12):36-37
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消费等环节,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技术改进、加强管理等手段,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必须摒弃不利于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利用效率这个核心,紧紧把握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于2005年7月5日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此,本期我们转登一组特稿,以加深广大施工企业对我国建筑节能有关情况的了解,进而提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4.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等基本国情,主动作出的战略部署。国际经验表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应当是,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此,该用价格杠杆的要用足、用好,该用制度的要建立健全,该用技术的要不断创新,促进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型,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能源消费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开放导报》2005,(6):40-4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在现阶段呈现逆转趋势,即石油消费的比重下降,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受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持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未来10年中国环境将持续恶化,因而建设节约型社会显得更为迫切。建立节约型社会,相对于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更为重要;在生产方面,节约的重点是“增量”节约。在各种资源中,最应该节约的是土地和水,因为不可贸易的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要警惕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歧途。  相似文献   

6.
《沪港经济》2005,(9):9-9
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社会与鼓励消费之间是不矛盾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需求不断增加,有需求,有购买,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才会有生产的不断发展。需求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不少人觉得美国人开排气量大的车,许多产品是一次性消费,浪费得很,其实美国是一个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仅在于他们资源节约意识很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资源利用率高,生产中极重视少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7.
在欧美一些富裕国家,国民的节能意识越来越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已经日趋向节约型社会转变。节能住宅成为国民新宠。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发展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建设节约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是观念先导,掌握节约的一般规律,塑造节约型社会的观念。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近期看,建设一个节约型党政机关,带出一个节约型社会,培育出一个节约型社会风气;跟踪管理一批超大型企业,塑造出一批节约型企业典范;全程管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抓住节约型社会的关键领域。从远期看,深化体制改革,建设节约型社会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内涵式经济增长;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借鉴移植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对节约型技术的转化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9.
《天津经济》2005,(2):25-29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和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提出:“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配合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刊编辑部组织编写了一组介绍循环经济相关知识的文章,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土地基本国策、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市土地管理部门针对我市用地实际,开展了多方面的节约集约用地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节约的社会化,其中要建立节约的市场机制,节约的法治机制,更要建立节约的教育机制,从而形成节约文化。这是由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所决定的。而节约社会化的教育问题,则是由节约型社会建设、教育、人、节约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即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有节约教育特殊性的系统认识和理论方法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再利用、资源化。  相似文献   

13.
郭先登 《山东经济》2007,23(1):16-19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建设节约型城市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战略性选择。建设节约型城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消费模式,使节约成为国民经济和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建设节约型城市要有观念的创新、制度的保障,其本质是建设创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步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显得尤为迫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政策。为借鉴经验,学习先进,理清思路,抓好落实,进一步推动我省节约型社会建设,本刊特意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章,希望能对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浙江经济》2005,(17):63-64
赵晓:警惕中国经济突然失速;专家:“油荒”拷问政府三种能力;梁小民:节约型经济不是消费节约而是生产节约;刘澄:国有寡头垄断体制难保石油安全;樊纲:政府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缩小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6.
郭红艺 《魅力中国》2010,(13):208-208
构建节约型社会,培养人们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思想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倡导勤俭节约的价值取向和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缓解当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运输的供求矛盾。为此,必须坚持增产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当前解决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长远之计。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温总理的这一论述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节约型社会”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毫无疑问,对大部分国人来说,已经认识到我国目前浪费的严重性和讲究节约的重要性。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是关键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  相似文献   

19.
六、怎样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认真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善型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中国经济、中华民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真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要从源头抓起核心要适度抑制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过度消费进而适度地利用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重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有损环境和人的健康的产业无论利益多大都要严格控制;关键是加强法制,重塑道德;实现发展、治理同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