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价格型调控框架成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高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其中的关键。从利率传导渠道中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维度出发,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逻辑进行分析,并将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率与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向短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差异较小,对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差异较大;第二,我国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较低,贷款利率变化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动不敏感。为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我国还需加快建设高质量金融市场、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发挥其定价基准作用;提高债券市场活跃度,优化投资者结构;推进信贷市场利率报价机制改革,促进市场主体适应更加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模式;打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存在的藩篱,强化各市场间的利率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利率市场化进程通常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本文基于三变量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三个金融市场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并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这一事件作为分段节点,对比了利率市场化两阶段中溢出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债券市场收益率对股票市场收益率存在单向溢出效应,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特别是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之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股票市场收益率对债券市场收益率与货币市场收益率对债券市场收益率均存在单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研究基础,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与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表明:(1)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远远大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对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2)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不是引起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只存在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单向引导Granger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借助带有随机波动率的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渠道传导效应的动态变化。实证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市场利率渠道的传导效应在不断增强,管制利率渠道的传导效应在不断减弱,市场利率传导效应的不断增强主要是我国经济金融环境不断深化的结果。基于以上实证结果,给出了我国进一步完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传导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6年至2021年月度时间序列构建了TVP_SV_SVAR模型,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在利率传导中具有时变特征: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背景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向中长期限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自2013年开始显著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影响自2017年以来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向不同市场利率传导存在不同的时变特征,其中对信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其他市场,且近年来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与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有所提高,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对债券市场各期限利率、信贷市场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仍不够畅通。本文首先拓展马骏和王红林(2014)的理论模型,在银行间市场引入短期市场利率,从理论层面分析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随后借助局部投影方法给出关于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影响的经验证据,并从替换货币政策冲击、改变资产证券化测度方式、引入更多控制变量、改变估计策略等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内在逻辑是价格风险对冲机制和信贷资产定价机制。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产证券化显著提高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与“低资产证券化”状态相比,“高资产证券化”状态下债券市场的无风险利率、长期利率和信贷市场贷款利率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冲击具有更大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国际融资》2012,(12):34-35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目标是建立资本成本的市场自行定价、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初路线图是首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是为了使改革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如果发生的话)降至最低.根据这一路线图,在过去的30年中实施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定价的市场化逐步增强,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也得到改善.市场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和最终向允许价格信号(利率或汇率)发挥重要作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过渡做出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8.
战明华  李欢 《金融研究》2018,455(5):20-36
本文利用SVAR模型脉冲偏导分离技术,从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两个维度测算了金融市场化进程对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相对地位的影响。实证结果揭示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以信贷渠道为代表的数量化渠道效应要强于以利率和汇率渠道为代表的价格渠道,并且该结果没有因金融市场化的推进而改变。第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主要强化了利率渠道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他渠道尤其是信贷渠道的作用。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强化了资产价格渠道的效应,而相对弱化了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效应。研究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市场仍存在一定程度摩擦的条件下,央行采用价格与数量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研究还表明,要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既需要加强对各种形式金融创新的监管,还需要实体经济体系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相配合。  相似文献   

9.
陆军  黄嘉 《金融研究》2021,490(4):1-18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内涵之一是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货币政策对银行利率的传导中,政策利率尤其是再融资工具利率能够通过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顺畅传导。本文构造了一个多部门局部均衡模型,刻画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时变特征,从理论上讨论利率市场化程度与货币政策银行利率传导之间的内生关系,两者共同决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基于时变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本文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研究发现:(1)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阶段性波动特征,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是一直上升的,改革可能会曲折迂回。(2)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动态政策效应,多种改革政策共同推动渐进的利率市场化,但从货币政策银行利率传导的有效性进行考察,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存在进一步推进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形成、传导与调控机制,理顺不同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疏通货币政策对银行利率的传导,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耿建 《征信》2015,(2):88-92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改革乃至经济改革过程中重要变革之一,将对信贷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期权定价思想,创新运用B-S期权定价模型对利率市场化下银企信贷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得出利率市场化下,利率和市场在引导银企信贷行为和信贷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及银企信贷行为的敏感性、联动性显著增强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