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对印鉴是银行确保客户资金安全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多年来基层人民银行一直使用手工折角核对印鉴方式进行核对,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近年来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印鉴诈骗资金案件的发生,也暴露了手工核对印鉴方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以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快捷使用。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支付结算中,客户预留印鉴是银行审核付款的主要依据,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折角验印方式逐渐暴露出精准度低、操作风险大、核对速度慢、无法实现通存通兑等弱点,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邹丹 《华南金融电脑》2006,14(9):105-105
银行印鉴辨别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核对支付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的主要控制手段。其验证的方式是采取票据折角对印即将票据上的印鉴与客户在银行的预留印鉴折角叠起来看是否能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印鉴。  相似文献   

4.
印鉴卡风险管理发展 对公客户在银行的预留印鉴,是其在办理各类银行业务时进行身份认证的主要手段。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印鉴卡偷换、丢失、损坏等管理风险隐患逐日凸显。现有纸制印鉴卡开、变、销和储存、核对、管理等业务内容的风险防控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开设账户,办理支票、电汇、对账、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需要在人民银行预留印鉴,也就是其财务章和法人代表(或者是其授权的一个人)名字的印章。当金融机构到人民银行办理上述业务时,需要在相关会计凭证或资料上加盖预留印鉴,经有关人员核对确认相符后,才能办理相关业务。预留印鉴管理始终是人民银行作为控制支付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核对印鉴是会计核算和事后监督人员控制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预留印鉴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预留银行印鉴作为控制支付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在银行与企业账务往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核对印鉴就成为监督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风险控制环节,同时也是业务处理的主要依据之一。近年来,金融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利用预留银行印鉴进行诈骗或挪用等案件时有发生,同时  相似文献   

7.
鄢梅子 《金融会计》2004,(12):40-41,43
对公通兑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营业机构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及通讯手段,为未在本机构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客户办理付款,并将付款事项实时计入客户账户。与传统支付结算业务相比,对公通兑业务有如下几方面创新:一、不再单纯“凭印鉴支付”或需要“手工折角验印”;二、不再只能由本开户机构为客户办理付款业务;三、实现付款业务实时入账。通过比较看出,对公通兑业务的创新主要在于其解决了“实地验印”问题,即不再单纯以审核客户付款凭证上加盖印鉴与其预留在银行开户机构纸质印鉴卡片上的印鉴无误作为为其办理付款业务的惟一依据。目前各商业银行实现对公通兑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两种:电脑验印与支付密码校验。  相似文献   

8.
电子支付密码系统在银行对公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支付密码系统在银行对公业务中的应用深圳南方信息企业有限公司文木一、概述传统的图章印鉴识别方式不仅增加了银行柜员识别图章真伪的难度,而且票据传送和印鉴核对需专职人员跑到“票据交换所”(设在清算中心)进行票据交换,核对后,返回各专业银行才能入帐。对占...  相似文献   

9.
银行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会计经办人员在受理开户单位提交的支款凭证时,必须认真核实凭证所加盖的印章是否真实。通常是采用“折角核印”的办法来核对支款凭证的印章与开户单位预留给银行的印鉴是否一致,以鉴别印章的真伪,防止差错和经济案件的发生。笔者作为银行的一名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和会计检查中发现,银行经办人员对“折角枚印”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1.变“凭印支取”为凭“印象支取”。不是逐印折角核对,而是凭印象,一碟了之,感觉差不多就行。2.变“折角核印”为“折角留痕”,或变逐笔“折角核印”为集中“突击折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银行系统中,印章的识别方法多采用手工操作,将需要识别的印章与客户留下原始印章像进行手工折角对比。传统手工验印工作效率低,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在操作中既占用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宝贵时间,又容易让伪造印鉴蒙混过关。近年来,高科技犯罪越来越频繁,利用假印鉴进行猖狂的金融诈骗活动居高不下,大案要案持续不断,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责任人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严峻的现实对银行验印流程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对印章进行电子化、科学化的管理,在银行系统中应用印章管理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