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卫生事业的巨大发展,根本改变了西藏的面貌。四十多年来,国家对西藏广大农牧民、城镇居民实行免费医疗政策,直接用于发展西藏卫生事业的经费累计达10亿多元,其中,为群众免费医疗的药费就达2亿多元。经过四十年的努力,西藏人民的医疗保障条件一改历史旧貌,不少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消灭或有效的控制;人口从解放初期的一百多万增加到二百三十多万,人均寿命由解放初期的三十  相似文献   

2.
《重庆经济》2004,(11):18-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寿命普遍延长,我国1999年人口结构已由成年型转入老龄型。重庆先于全国在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到2003年底重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380万,占总人口的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镇60岁以上的老人为120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10.3%。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401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为特征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在经济不发达、收入很低的情况下,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巨大的健康成就: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6岁提高到80年代初的68岁和2000年的71岁,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下降到80年代初的3.47%和2000年的3.22%(农村为3.7%),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的150/万下降到2000年的5.3/万(农村为7.0/万);霍乱、鼠疫、天花、回归热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基本消灭,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显著下降,尤其是实行计划免疫控制的传染病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民主改革"以来,通过全国的支援和自身的不断努力,跨越式发展已卓有成效,农牧区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农牧民收入增长可观,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落后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基础设施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当前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实现农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西藏米林县农牧业结构、农牧区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现状,确保农牧区经济在跨越式背景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西藏进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西藏已有拉萨、日喀则两市,71个县城,112个建制镇,并形成了以拉萨市为中心,地区所在地城镇为次中心,县城及较大建制镇为三级中心的城镇层次系统。概括来说,西藏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全区城市及建制镇总数为114个,而且除拉萨市人口规模近30万人,为中等城市外,日喀则市人口规模近10万人,昌都、八一、  相似文献   

6.
西藏和平解放45年、自治区建立30年以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成为新西藏的主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地显示了社会主义给西藏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但由于历史租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西藏广大的农牧区生产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差,有些地区甚至尚未摆脱贫困。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取得共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必须解决西藏广大农牧区人民的贫困问题,带动西藏经济发展,使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牧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已经成为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西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民主改革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妇女的作用显著增强.正确定位西藏农牧区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深入分析农牧区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面临的问题和障碍,结合农牧区实际,探讨在西藏农牧区如何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推动西藏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40多年中,西藏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从1951年到1993年,西藏的生产实际增长了4倍,人均收入纵向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195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为18761万元,到1993年,即增为289733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这不仅反映在收入上,而且反映在健康、卫生、教育、文化水平以及其他福利状况上。从1951年到1989年,西藏藏族总人口的平均寿命由35.57岁提高到64.31岁;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51年  相似文献   

9.
禄劝是彝族苗族自治县。自1986年以来,在省市的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贫困落后的面貌有了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到2000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1986年的25万人下降到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5年的64.9%下降到5.7%,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贫困地区人民吃饱穿暖目标已基本实现。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原因,禄劝发展仍属低层次,2001年列为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之一,云南省78个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之一,2003年列为云南省13个创新扶贫机制试点县之一。2003年…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口状况表现为,出生率有所上升,整体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下降,从下半年起移民人数增加。出生人数为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 000人),死亡人数3.3万人(比上年少1 700人)。死亡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死于呼吸器官疾病及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减少了。心血管病仍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死亡人数的40%以上)。1999年1岁以下的婴儿死亡2 400人,死亡率达23‰(1998年为26‰)。婴幼儿死亡率下降是因为死于呼吸器官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婴儿人数减少了,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器官疾病、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旧西藏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市政设施几乎没有,城市功能低下。如今,西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西藏有建制市2个, 县、区73个,建制镇140个,城镇人口54.18万人。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供水、治安、社区服务等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满足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市政建设、环境保护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5.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19.96%。  相似文献   

12.
西藏是一个以高原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农牧业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基础,农牧区经济是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全区230万人口,农牧区人口占86%,农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农牧业和农牧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1994年,全区农牧业总产值达到2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增长4  相似文献   

13.
《发展》2014,(11):F0003-F0003
正30年来,康乐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州业务部门的具体帮助下,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成功改变了人口发展轨迹,全县人口少出生4.5万人。人口再生育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创造了较长一段时期人口抚养比例低、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达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20.31‰、13.28‰下降到2013年的14.77‰、6.65‰,农村计划生育率由1978年的57.3%提高到2013年的96.43%,人口发展进入了稳定低生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特殊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3年来,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比全国平均9.3%的增长幅度高出1.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这13年是西藏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也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社会局势由乱到治、日益稳定的时间最长的时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我区而言,关键在农牧区.……  相似文献   

15.
一 江总书记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加快西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这无疑把西藏的"三农"问题提高到了极为突出的地位,指明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遵循"三个代表"思想特别是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发展我区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应是十五期间全区特别是涉农部门和每一个从事农牧业工作的同志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兴国县大打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总体战,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贫困状况明显缓解。 58个重点村的在册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10.3万人下降到2005年底的20449 人(含低收入人口14216人),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1316元提高到2005年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西藏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23万多人,人口年龄结构已由年轻型进入成年型、进而向老年型转变,并呈现出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稳步上升的局面.尽管西藏还处在老龄化社会的初期,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年轻一代赡养观念的变化,单纯依赖家庭养老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养老必然逐步从家庭走向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妇女干部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在各个时期的西藏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行使了当家作主的权力。特别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西藏妇女干部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无论是农牧区,还是城镇机关,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到处都可以看到西藏妇女干部的飒爽英姿。截止1993年12月底,我区妇女干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在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牧区。目前西藏经济仍然是典型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西藏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从西藏实际出发,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跳出传统的就农牧业论农牧业,就农牧区论农牧区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以产业化带动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城镇化带动农牧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传承西藏农村文化是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发展西藏农村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创新西藏农村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建设对实现西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分析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功能为切入点,认为加快西藏农村文化建设就需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宏观背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公共投入与社会投入为切入点,以提高农牧民主体素质为手段,以满足农牧民文化需求为目标,创新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内容与形式,进而实现西藏农牧区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