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阳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菲 《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89-190
首先提出了沈阳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测度方法,然后选取了评价指标并确定了数据来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影响沈阳景区游客满意度的15个方面对满意度进行了现实测度,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将沈阳景区游客满意度分为四个层次,并对每一层次的景区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乡村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形式,发展相当迅速,但一系列有关游客满意度低的问题由此暴露。文章基于心理契约和游客满意度理论,对山西省乡村旅游景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显示,游客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契约对游客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瑞新 《经济师》2014,(8):211-212
通过对来扬州的220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维度考察游客对扬州旅游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游客对扬州旅游表示满意。同时游客也反映旅游中存在不足之处,对此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游客感知的震后四川旅游资源吸引力及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资源评价大多从资源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游客的感知情况进行分析的案例较少。文章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分析震后四川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及满意度。研究表明",自然景观"和"大熊猫"是综合得分最高的因子;通过期望值与感知值的求和,发现震后四川旅游资源的综合吸引力仍然较强;基于期望差异理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测试游客满意度,结果显示,游客对震后到四川旅游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均低于期望值,"环境卫生"、"交通便利程度"和"服务及管理"的差值最为明显;运用IPA分析法,进一步说明环境、交通及服务是震后四川旅游业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咸宁温泉游客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温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温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素主要由温泉旅游环境形象、服务设施形象和产品形象及功能形象等四大因子构成,且形象感知因素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的形象感知因素对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自然旅游景区关于游客忠诚度培养的深层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顾客忠诚度的培养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在旅游景区行业 ,特别是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景区行业 ,回头客少的天然局限性让很多景区企业认为 ,游客不存在普遍忠诚。本文针对自然旅游景区游客忠诚度问题作了深入剖析 ,并针对如何提升忠诚度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游客满意度的提高应通过旅游满意指数来衡量,满意度的提高应树立微博营销理念并着眼于游客忠诚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市场定位与微博营销相结合,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并精准的确定微博营销目标市场。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感知价值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并能为旅游者解除工作压力,使其获得身心健康,一经出现便风靡全球,成为当今世界的旅游热点.我国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近年生态旅游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 "旅游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决定其目的地选择偏好",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开展游客感知价值研究,将有助于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以游客为中心"了解如何认识、评价旅游产品价值,进而了解游客对景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动机.本文对与生态景区游客感知价值有关的概念、理论及模型进行系统的论述与评价,使读者对相关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景区管理者分析相应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游客满意度是衡量景区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分析三江程阳桥景区侗族风情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提炼了影响旅游产品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并对游客满意度进行了测度,得出游客对侗族风情旅游产品总体趋于满意,但从各因子看仍有发展空间,侗族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的意见。同时,提出打造多样化、特色化旅游商品,侗菜特色化、家常菜大众化,重点发展侗族民俗体验型住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滕丽  杨永春 《经济地理》2002,22(1):72-76
狭义河谷型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如果规划不合理,与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相比,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得更早,交通矛盾也更突出。但是随着河谷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功能的持续强化,城市空间的连续拓展,日益要求城市拥有一个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和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研究狭义河谷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演变及其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建设狭义河谷型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天斧沙宫”是兰州市安宁区一处壮美奇险、旅游开发前景广阔的丹霞地貌景观。本文首先分析该景观资源的特色,然后进行其旅游开发规划探讨。期望这一名列兰州十景的宝贵旅游资源得到有关部门充分重视,早日得以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13.
义乌市的快速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洪豪  陈修颖 《经济地理》2007,27(5):790-795
义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推动力,其城市化过程亦主要由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和规模的扩展而获得持续的动力。义乌市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受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产业集聚和产业连锁机制的影响而得以实现。大型专业市场具有产业转型效应、空间结构重组效应和人口空间集聚效应,这些效应推动了义乌市实现快速城市化过程。在小商品市场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产业实现快速空间集聚是义乌市快速城市化的两大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证了牡丹江市区的产业定位、入世(WTO)后的产业结构适应性、重点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构建等问题。提出了牡丹江市区应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的雄厚基础,形成以林纸、化工、医药、食品、建材、旅游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部门,并对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适度超前的战略性投入,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良性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温州城市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城市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城市化机制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文章首先对城市化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将城市化机制划分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运行机制和城市化利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温州城市化的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温州城市化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制是混合体性质的单一制市.长株潭城市群是比较突出的地缘政治区域.地缘政治经过了由统到分的历史过程,随着城市群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地缘政治结构孕育新的变革.新的变革既有原因,也有条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常州市近2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相对滞缓,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多且复杂,常州行政区划长期的不合理设置状况,是制约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重要原因.文章从常州市区行政区划演变开始,分析了常州市区行政区划的现状与特点,指出常州市区U型政区结构与东西两翼分割以及常州一武进并立而导致的"一个城市,两个行政主体"格局对城市发展空间发展轴线转变以及整个常州市区发展的不利影响与后果,提出常州市区行政区划创新的方案,分析其优缺点,并就非行政区划手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旅游形象策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分析了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状况之后,指出兰州市旅游业要腾飞,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关键。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若干理论做了系统的总结,并以此为依据,从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对兰州市的旅游形象做了系统策划。  相似文献   

20.
重点开发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区域,以广西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梧州市为例,通过对梧州市2006—2009年招商引资的数据分析发现:梧州市承接转移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承接产业转移与地方资源禀赋相关性强,产业转移来源地以广东、广西和福建为主,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因素,较为宽松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地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梧州产业集聚的拉力因素,开放程度提高与资源依赖性增强、以及廉价的运输成本使得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和集聚成为可能。寻找企业最小综合成本的区位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因此,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是地域功能属性、综合成本和产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