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对新常态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构造全要素生产率C-D方程,将产业集聚和多样化纳入生产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2003-2014年国内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与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实际作用进行评估研究,再通过中观层面产业集聚及区域整体多样化测度对上述评估结果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往双中心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辽宁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文从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出发,采用城市间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基于点轴开发架构的“双三角形”模式,可能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优选范式。  相似文献   

3.
闽东南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月英  刘云刚 《经济地理》2001,21(3):319-323
闽东南城市群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主要经济载体。建设闽东南 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分析了闽东南城市群的现状特点,并针对现状特点提出了闽东南城市群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与区域人力资本集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祥宇  姜宇 《技术经济》2003,22(2):22-23
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逐渐取代物质资本 ,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以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出 ,一国或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该国或该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发展初期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及其变化对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如何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 ,舒尔茨的这一经典论断已为人们所共识。理论界关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框架一般也构筑于这…  相似文献   

5.
以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力的数字经济正成为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兴产业,探究数字产业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我国289个城市数字产业为样本,以数字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为切入点,探究影响数字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间创新互动水平、城市科技资本投入和科技成果储量对数字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等数字经济细分产业中,各因素发挥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以城市群为尺度的样本显著性水平较经济板块尺度有明显提升,城市群正成为数字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基于此,从打造开放型创新生态、引入社会资本、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引导城市间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等维度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范振光 《时代经贸》2008,6(19):138-139
产业集聚作为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表现出来的强劲竞争优势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显现出来。产业集聚是一种介于企业组织和纯市场组织之间的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本文结合产业集聚阶段性演进和产业集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家、经济地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兴趣。从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角度出发,对产业集聚给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影响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关于运输成本和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下,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从物流角度分析物流发展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发展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即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费用逐渐降低,将促使制造业进一步往东部地区聚集;而当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物流费用的进一步降低,则会带来产业集聚程度的降低,产业将由东部往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0.
11.
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集聚和物流发展状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有关机理,通过我国浙江这样典型省份的区域物流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联动经济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模型,提出企业微观层面与经济空间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以期为区域物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廷玉  邬冰  刘志虹 《经济地理》2008,28(4):623-626
"十一五"期间,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状态,融合二者的发展机理,使其产生互动效应是当前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内部促进作用和外部支撑作用,结合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实际状况,提出集群整合模式中市场力的因素与近域城市同构矛盾等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变迁是产业空间位置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利用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项指标相结合,观测其年度变化,以测度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结果发现,从2000年开始,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并且在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趋势;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2006年以前一直向沿海地区集中,直到2007年向其他地区转移才始露端倪。以"单位劳动成本"测度我国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发现我国中部地区有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和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社会资本与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模型,考察了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产业集聚的微观机制。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2004年30个省(市)26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在控制了区位、经济功能、市场潜力、人力资本、政策等因素和异方差的影响后,社会资本对产业集聚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变量内生性后,以上结论依然稳健。因而,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社会资本,有助于建立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其转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产业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主体功能随时间发生变迁,因此,研究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时空演变,对于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和总结当前国内学者城市职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区位商指数以及改进形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位商指数,并分析了其属性。以此为基础,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的时空转换。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制造业"特色突出,城市职能呈"重型产业化";中心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功能日益趋强,金融、科研、教育等以智力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与中心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化进程中辽宁工业遗产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为研究区域,以近代史、经济史、地方志等文献典籍为资料来源,采用文献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筛选和分析,理清了辽宁工业遗产在产业上呈现出采矿业、制造业比重较大的特征,在地理上呈现出集中程度高、辽中南地区占有较大比例的特征,基本上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沿铁路沿线向外辐射的工业遗产廊道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准确判断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演进特征是科学把握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保证.尝试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提出综合评价指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演进特征及系统耦合模式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04-2005年处于较强可持续状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关系经历了从经济社会型可持续--社会生态型可持续--综合协调型可持续模式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秋成 《经济地理》2005,25(3):329-332
辽宁的重工业对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但1970年代后期以来,辽宁工业化率特别是重工业比重随经济体制转轨和国企改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相反,人口城市化率则在经历了1960、1970年代的下降后重现生机,持续上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由同向变动逆转为异向变动。文章通过对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考究,探讨了其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辽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跨世纪浙江产业布局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树高 《经济地理》1999,19(3):53-57,82
本文在简要回顾浙江过去20年产业布局变迁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跨世纪浙江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以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为主的跨世纪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思路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际战略产业链与城市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打造城市群,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体战略.城市群的发展最终还是体现在城市群整体的产业发展,城际战略产业链是构筑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制订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文章探讨了城市群概念与城市群的竞争特征,分析了城市群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提出了构建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