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从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规模来阐述1996年到2010年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具体情况,即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持续扩大的且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有一半以上转至第二产业.接着运用计量模型研究二、三产值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这三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彩响,得出三种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周慧  林雨 《时代经贸》2012,(10):228-229
文章首先从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规模来阐述1996年到2010年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具体情况,即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持续扩大的且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有一半以上转至第二产业。接着运用计量模型研究二、三产值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这三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影响,得出三种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16年来,江苏农村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经济发展史实属罕见.但是,当前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仍然失调,制约转移的因素一时难以消除和缓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仍很艰巨.四个阶段启动阶段(1979—1983年)1979年以前,农村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渠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又为转移提供了“蓄水池”.5年间,全省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达218万人,平均每年转移43.7万人.与此同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60年代经济调整时期和“文革”期间下放的城镇职工陆续回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流通领域工作和服务业,征用土地“农转非”,又为农村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提供了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历史性启动,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  相似文献   

5.
刘黎 《当代经济》2006,(23):80-81
一、引言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表明,伴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将发生规律性转移.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上述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导致中国近20年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腾飞.本文首先研究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以及环境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通过建立环境承载能力模型并测度出环境承载率的大小,为进一步的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竹 《发展研究》2007,(1):69-70
本文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劳动力要素在产业转移升级的准备和过程中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并研究了产业转变要求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促进产业转移升级的对策,指出提高适应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指出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难点,提出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余官胜 《经济评论》2012,(1):116-121,160
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能否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国外文献的度量方法构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当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能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则会阻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由此得出结论,欲使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必须先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刚性。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琪 《财经科学》2006,(3):80-85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又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双方互动效应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本文指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中西部转移,以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待遇的途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人口份额下降,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分化的社会经济过程.本文结合湖北的实际,探讨了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格局、区域分布特征与行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先后经历了以本地农村劳动力为主、以本省农村劳动力为主和以外省农村劳动力为主三个阶段。随着产业和劳动力的持续集聚,珠三角地区产业重型化和高技术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向。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的市场行为,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服务作用。周边欠发达地区要抓住珠三角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由大规模异地转移向就地或就近转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以肇庆市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状况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肇庆劳动力转移状况。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挤出作用分析,研究了肇庆产业变动对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影响,通过对肇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适应肇庆实际的劳动力转移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 "门槛值"时才有"产业转移效应".文章研究的重要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同时,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补贴方式,由向政府培训提供补贴转为向企业培训提供补贴.  相似文献   

16.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及江苏制造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世界制造业深受成本、技术、管理、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转移。其中影响制造业转移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世界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通过寻求价格优势,遵循着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梯度转移规律。江苏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产业发展优势,但是,近年来江苏制造业的瓶颈不断显现,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江苏制造业需要重新定位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以接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正在由供给过剩进入短缺时代,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开始减弱,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需要对其深入研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如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实施城镇化战略,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产业区域转移,形成国内雁阵模式等,通过这些政策继续保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加速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政策取向,但产业转移粘性导致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根据现有文献,文章从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成本、制度环境、产业集群、区域能力结构、产业转移力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并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历史和转轨的原因,我国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如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以及农民工问题等。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二元结构理论,深入研究了劳动力转移问题,但没有涉及劳动力转移成本;而且这些理论大都把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视为随着资本积累率的提高而提高,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升级是同步的。显然,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产业梯度转移的设想,迄今为止也没有实现,制造业在东部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20.
要转移资源衰竭型城市劳动力,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转移机制,即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就业保障体系,同时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有效机制保障下,采取具体的转移措施,包括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和输出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