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国际化三个方面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集对分析法相结合对2009—2013年辽宁省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对辽宁省各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整体变化趋势与空间演变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辽宁省整体产业结构优化状况未显著提升;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以丹东-大连-营口和沈阳-锦州两部分优化态势良好的平行带状区域,辽宁沿海城市表现出较好的优化态势;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在城市间呈固化态势。  相似文献   

2.
受自然要素的限制及人为因素的引导,山地城市的发展普遍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多中心组团式”模式.以重庆这一典型的山地城市为例,在ENVI、ArcGIS和SPSS等软件的支持下,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揭示重庆市1988-2001年、2001-2010年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并结合自然、经济、制度因素分析了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988-2001年城市扩展主要以渝中区为核心,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交通线与河谷低平地带呈条带状扩展;2001-2010年则主要表现为外围组团的增长,形成多中心、组团式格局.重庆典型的山城、江城景观是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形成的自然基础,而人口增长、新区开发、城市规划、交通导向等因素是加速这一格局形成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主要海港城市2001、2008和2016年的港口后勤企业点位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港口后勤企业空间演变过程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圈层分析和热点分析,以揭示港口后勤企业空间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浙江省港口后勤企业空间分布总体呈"大集聚、小分散"格局;(2)港口后勤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海向集聚性和交通依赖性;(3)不同城市由于各自发展的差异性,其港口后勤企业的空间演变趋势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2006年,辽宁省政府提出"五点一线"的战略发展方针,以沿黄、渤海的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建设为核心,构筑起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全方位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作为"五点一线"中唯一拥有边境口岸的城市,丹东市与其所辖的"两市一线三区"和辽西城市共同构成了"五点一线"的两翼。本文对丹东市发展沿海经济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丹东及其所辖市区作为边境城市融入到沿海经济开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经济的核心主体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载体。文章以南京市为例,获取14 521条创新型企业POI,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双变量)、DBSCAN聚类等多种空间研究方法分析了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特征,并与普通企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创新型企业在圈层分异、多心集聚、轴向延展等方面呈现出与普通企业不同的特征;在规模上发生“大中企业在产业载体高度集聚,小微企业在中心城区广泛分布”的错位格局;不同创新产业类型企业形成“专业化产业”全域园区集聚、“多样化产业”城区扩散集聚、“知识密集专业化产业”城区园区集聚三种组织模式;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本质是企业外部空间组织、企业内部需求决策、制度力量介入影响的复杂叠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蕾  田玲玲  罗静 《经济地理》2015,35(2):114-119
通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进行分类,调研整理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创意企业的基本情况,利用Arc GIS10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7大类创意企业的空间数据库,运用栅格法分别计算绘制武汉市中心城区各类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机构密度图,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揭示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规律和各类型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商圈附近高密度面状集聚;2沿河与沿交通干线次密度带状扩散;3高校与高科技园区周边地区低密度点状蔓延;4各类型创意企业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态、三种密度和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后,总结武汉市创意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武汉市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丹东市海外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悦铮 《经济地理》1997,17(1):103-107
丹东市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仅一江之隔。丹东江、海、山、泉兼备、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丹东南临浩瀚黄海.拥有长达93km的海岸线、其间分布着大鹿岛、湾岛等岛屿、多处海水浴场和中日甲午海战战场。东部的鸭绿江不仅是著名的中朝界河、也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人在这里不仅可看到伤痕累累的鸭绿江大桥、也可乘船欣赏沿河两岸丹东和新义州的城市风光。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辽东第一山凤凰山以雄奇险峻著称;地处市中心的锦江山曾为东北八景之首;众…  相似文献   

8.
港口作为重要的物流节点以及所形成的港口物流空间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引入时滞参数后的引力模型,选择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城市GDP为"质量"指标定量研究两港物流空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青岛和日照港物流空间的实证分析,解释两港物流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1)青岛港对日照港的影响先于日照港对青岛港的影响。2)青岛和日照港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时滞为3-6年左右。3)比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城市GDP为"质量"指标得出的相关系数大小,发现青岛港物流空间对于日照港物流空间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港口货物吞吐量,而不是GDP上;相反,日照港对青岛港物流空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GDP的拉动上。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连锁超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华润万家超市与好又多超市为例,结合不同品牌、不同业态分析连锁超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1连锁超市总体上呈现向心圈层分布,并表现沿城市主干道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的态势;2不同品牌连锁超市的空间集聚现象都很明显,呈现从中心城区到外围递减的集聚特征,但不同品牌、不同业态连锁超市的空间集聚程度不一;3人口规模、消费能力、城乡差异、交通通达性及附近有无商圈均对超市区位选择影响呈现正相关,但不同品牌、不同业态类型超市之间区位选择侧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杨伟  宗跃光 《经济地理》2008,28(2):209-213
港口城市类型独特,区位优越。港城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建设和谐的港城关系、促进港城一体化建设是现代化港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阐明了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基本内涵、港城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透视其港城发展现状,分析其港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港城关系建设的科学途径:①进一步确立港口与城市的功能定位;②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集约利用市区岸线资源;③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④保证港口吞吐量增长的同时,注重港口吞吐结构的调优;⑤调整城区港口用地结构,优化港城用地空间布局;⑥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促进港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丹东市旅游资源的属性、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等出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旅游文化载体的深层内涵,着重指出丹东的旅游文化开发利用应侧重满族文化,重点围绕“满朝江山绿”的内容开发利用,提出了旅游景观文化开发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广东城镇建设成就基础上,把城镇走廊作为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构建城镇走廊指数模型,运用GIS技术方法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城镇走廊进行识别和比较,以此来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的变化轨迹.城镇走廊区域主要分雏形、整合、强化3种不同程度的走廊空间,广东城镇走廊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穗深等城市"据点"式发展,珠江东岸穗港"廊道"形成和珠江三角洲"块状"集聚3个阶段.与广东经历的工业化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大致相对应.未来广东城镇走廊的发展趋势和调控方向应该形成轴线式的跨省跨区域的城镇走廊格局,并以此逐步辐射并带动广东全域.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罗名海 《经济地理》2004,24(4):485-489,498
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过程,从用地变迁、CA模拟、形态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运用GIS技术进行用地、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建库和可视化表现,运用CA模型对四个主要历史时期主城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测度评价,分析了空间增长的基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魏伟  缪江波  夏俊楠  武静 《经济地理》2020,40(2):132-142
研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现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时空维度对2010、2015及2017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15 km内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城镇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同步占据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明显减少;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空间最为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变为城镇空间是空间交叉转换的主流趋势;地理基础条件决定了“三区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相关政策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产业模式调整,但在农业空间的功能提升、城镇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底线控制等层面还存在政策短板和有效的落地机制,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乡村人口规模的稳定,是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增长的内在动力,“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机制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经济重心模型等方法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特征以及联系总量格局,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多核心"的金融空间联系网络格局较为稳定,网络复杂度持续升级,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层级性明显的金融辐射圈;②金融空间联系格局展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形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发展重心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反"Z"形变化特征;③金融空间联系能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地理空间距离壁垒,具有明显的多维邻近效应,其中城市经济规模、工业基础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和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府供给导向因素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的政府竞合行为有利于金融要素的流转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支配城市经济的主要因素.并对城市内部结构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历程、分析了广州市区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工商注册时间界定创业企业,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5-2018年黄河流域知识产权产业创业时空分布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知识产权产业创业规模和创业活力均有大幅提升,其中,创业规模的空间差距持续扩大,创业活力的空间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发展趋势;②创业规模和创业活力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格局,创业活力的集聚特征比创业规模更显著,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典型城市化地区;③市场规模、工资溢价、创新水平、创业资本可获得性对知识产权产业创业规模和创业活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富裕程度对创业规模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影响机制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并且在流域中下游地区的作用效果更突出。基于此,提出未来黄河流域需着力打造创业增长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协调推进上中下游创业型经济发展,将知识产权创业作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新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修颖  于涛方 《经济地理》2007,27(3):447-451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由计划空间向外向型空间转化的转型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具有城市等级体系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网络结构和辐射轴还不健全。经过20余年的开放,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增长功能的空间单元。从多方面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仍然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空间集聚区域,集聚仍然是主要的空间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战略区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协同创新效率提升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5—2018年地级市数据,以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四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剔除外部环境与随机因素的影响,除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其它三大城市群的平均综合效率值均较第一阶段下降;②外部环境因素对协同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区域经济水平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与协同创新效率负相关,研发支持力度、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与协同创新效率正相关;③协同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城市等级存在空间不平衡性;④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促进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