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建国以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属于粮食供应短缺与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化肥、农药、动植物激素等生产要素的大量引入,促使粮食供需达到紧张平衡,短期内粮食安全问题得到缓解,长期来看,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土壤毒化、地下水超采、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继续恶化,粮食供给不可持续,同时,粮食安全问题逐渐以食品安全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三重压力,中国应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逐步摆脱石油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条件好、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资源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增加、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上中下游通力合作,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生态涵养区,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军的新阶段。本文在分析辨识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阐释在新发展阶段树立大食物观的现实意义与政策涵义,并初步评估我国食物安全保障现状与今后的挑战,为新发展阶段践行大食物观提出实践逻辑与政策取向。本文认为,大食物观的政策涵义在于要促进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深化和拓展,其实践逻辑是必须树立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和大市场观,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为核心基础,应对今后我国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的挑战,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必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抓紧建立完善我国食物安全综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国连续数年出现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食品价格飙升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相关事件频繁发生,触动了消费者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经,再次敲响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警钟。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有保障,不少人提出了各种质疑,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兼顾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近年来,尽管我国粮食数量安全系数不断提高,但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系数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超过粮食数量安全提高的程度,因此,兼顾多目标的粮食安全系数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确保粮食数量安全、正本清源以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确保粮食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以确保粮食资源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近30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土地资源"用得粗、管不住"的问题逐步显现,土地退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现有的土地科技手段以及土地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滞后于现实需要,土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资源创新领域中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亟须充分认识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土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的出台,是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延伸和细化。它的施行,反映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标志我国对粮食质量的监管有了更加完善可循的法律法规依据,对粮食安全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入手,明确粮食质量安全的特点及其重大价值;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阐述了粮食质量安全应从技术、治理以及法律责任三方面形成一体推行,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对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在东北生态体系建设中对国土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大坝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和工业经济发展等多元化战略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妥善解决好林、农、牧矛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展科学研究与落实保护区管理权限实现科学管理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彰武县作为辽宁省北部生态屏障最后一道防线,对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彰武县沙化地历史现状形成的主导因素以及治理过程中现存的主要问题等方面综合分析,以此提出沙化地治理融合生态产业优化发展规划布局建议,并探索性提出发展产业经济促进沙化地治理是未来彰武县长足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安全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粮食安全论述,探讨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国际形势与国内背景。通过兼顾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保障粮食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统筹粮食生产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实践样态,对新时代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我国新发展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该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分析,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任重道远,并提出了必须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道路,努力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充分利用政策手段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达到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  相似文献   

12.
粮食金融化是目前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化的含义进行界定,阐述基于粮食金融化视角下,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从粮食生产收益降低、经济运行使宏微观风险增加、粮食生产分散、粮食企业过度集中及粮食的价格受到流动性与供需因素的双重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粮食金融化背景下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了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现粮食集约化生产;加强国际粮食贸易合作;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大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补贴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确保粮食价格稳定;不断开发粮食期货品种,增加套期保值功能等6项对策意见,以应对粮食金融化带来的风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系统科学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粮食市场。该文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将粮食安全系统分解为自然系统、支撑系统和调配系统3个子系统,以存在性、自由性、有效性、稳定性、适应性作为基础指示器,分析评价粮食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安全脆弱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并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粮食安全系统安全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位,建立中国区域粮食安全评估基本方法体系,确定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脆弱环节和脆弱因子,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不稳定、农业投入和基础建设不足、粮食调配效率低等方面,并呈现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并采用GM(1,1)模型对未来6年的粮食数量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耕地压力指数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2015~2020年,无论按低方案(252.64 kg/人)、中方案(322.07 kg/人)和高方案(386.6 kg/人)粮食消费水平计算,城镇化、工业化和粮食数量安全依然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粮食数量安全处于可控的安全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双重压力下,耕地压力指数有上升趋势。因此,该文提出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食物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但目前国内研究与国际存在着较大差距,文章旨在对食物保障概念及其测度指标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我国食物保障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对不同时期食物保障概念及其内涵、不同空间尺度下测度指标与方法进行综述。[结果](1)宏观尺度研究以食物数量安全为主要目标,利用各国研究机构、统计部门专业数据库数据计算食物保障综合得分,食物供需平衡表、全球饥饿指数、食物不足发生率、全球食物安全指数等为典型指标;(2)中观尺度研究从空间可达性和社会均等性两方面识别某一地区、城市是否存在食物沙漠;(3)微观尺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家庭、个人食物消费情况以及应对食物不安全状况所采取的措施,美国家庭食物安全调查、家庭食物不安全状况调查、家庭食物多样性调查、食物消费评分、应对策略等为典型方法。[结论]今后我国食物保障研究应有如下转变:(1)研究对象上,由单纯的粮食安全向包括肉、蛋、奶、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等所有食物在内的食物保障转变;(2)研究尺度上,由以宏观国家层面食物供给能力为主逐步向宏观和微观研究兼顾转变;(3)研究内容上,除关注食物数量安全,更注重食物质量安全、流通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在食物沙漠、食物损失、食物浪费等方面应有更多的关注;(4)研究方法上,结合国际经验开发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观层面食物保障评价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效用,探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举措。[方法]在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分析法分别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1)农业资源要素:耕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2)农业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农业投资不合理。[结论]由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应发展"紧凑型"城市化模式、坚持内涵式耕地开发,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现有耕地的整体质量;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市场准入制度、提升流通效率,以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应综合考虑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两大因素,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状况,以叶立明等人的研究成果(2030年与2050年我国三大粮食单产变化)作为政策冲击要件,模拟并分析了2030年与2050年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政策情景下的粮食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但中低排放情景下的B2气候变化政策情景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更为有利;针对分品种粮食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该文认为可以从调整种植结构的角度来改善;尽管政策情景下未来粮食供求较为乐观,但影响粮食安全的社会因素较多,保障粮食安全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发展非耕地技术,既可有效增加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与土地质量,又可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矛盾,并具有利用非耕地光热资源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文章通过到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耕地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内蒙古非耕地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生产方面。非耕地苜蓿种植一方面有利于非耕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各方面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海外农业投资关注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社会关切是中国优化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升全球农业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应用文献评述方法,发现全球以土地权属转移为主要方式的海外农业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及其给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等方面带来的复杂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海外农业投资影响尚未形成共识,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甚至是歪曲报道。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需要引导而非简单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并从尽快制定《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及提高农业对外合作的主动性和主导性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方法]文章通过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分析1985—2018年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结果](1)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数及二者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时间上,两者始终处于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程度整体较低,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空间上,各县域基本都为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冀中南功能拓展区高、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低,整体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3)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南部高―高集聚,西北部低―低集聚;(4)耦合协调度驱动力中,农业人口占比、高程和坡度主要为负向作用,农业产值占比、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率及节水灌溉率主要起正向作用;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及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及农业产值占比的影响程度大,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影响更显著。[结论]该文表明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功能区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差距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