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化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等方面影响,分析出城镇化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运用统计数据,对影响安徽省居民消费率因素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①城镇化水平、劳动流动性、财政倾斜度、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所占GDP比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恩格尔系数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2409、0.012198、0.001261、0.020864、0.012618、0.043926、0.000054;②少儿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具有负向关系,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01697;③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劳动流动性、城镇化水平为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寿县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经验章立奇,啸风农村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大县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1992年以来,安徽省寿县抓住大水灾后恢复与发展的机遇,以农村小集镇建设为突破口,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初步构筑了以县城为中心,14个建制镇...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其未来的状态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交叉影响。文章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分析了城镇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城镇化发展的多Agent模拟模型,模拟了智能体行为选择与状态演化的机理,预测了2014-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显示:劳动力迁移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直接因素;就业机会的增多、户籍改革政策的实施均为农村人口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达63.8%左右。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和特征的理解,文章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选取了21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通过系统聚类法将全省16地市分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和较低四大类型区,基本呈现南高北低,中心突出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对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0-201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实证计量模型,研究了不同金融发展评价指标对安徽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作用,结果发现: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人口城镇化速度,改善城镇化发展失衡的局面;银行对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信贷支持能够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政府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占有会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的金融抑制不利于城镇化发展失衡问题的改善。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综合考虑城市化内涵,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构建了青海省城镇化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青海省1990-2012年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城镇化进程不协调等因素,影响了青海省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特点1、城镇个数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1979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个百分点:经济观模跨上新台阶,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69亿元。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和社会进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疆城镇化作为中国西部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发展受众多的因素影响,本文应用灰色关联理论,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准确把握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宏观政策建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城镇化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利用我国1991年至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城镇化动态演进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城市软实力指数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以2002年和2012年为重要节点,将城镇化阶段分为早期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研究发现影响城镇化率的因素呈现出明显的结构特征,不同阶段对应的发展驱动力不同。在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主要依靠商品市场经济发展驱动;在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化率的提高依靠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来驱动。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期阶段,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城市软实力水平。此外,海陆统筹可持续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城市环境和文化活动等城市软实力的提高会推动城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城镇化进程更是较之以往呈现出显著加快的态势。然而,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的城镇化水平显得滞后。“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大力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必须大力快速推进。  相似文献   

12.
探究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系,考虑到人口数、富裕度和能源强度等因素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将上述因素一并纳入修正的STIRPAT模型,借助岭回归分析法来降低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来探究1996—2019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系以及验证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且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结论.最后针对研究结论,结合当前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我国2009—2018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试点对于首批试点的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对长三角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试点政策对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问题的影响大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型城镇化试点对城镇化水平影响作用呈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比于自身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易受新型城镇化试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首批试点提高了长三角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因此,新型城镇化试点可适当向欠发达地区推广,它在缩小我国东西部城镇化发展差距上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姜太碧 《乡镇经济》2002,(6):18-19,40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不仅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影响国家总体宏观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道路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才能为西部农村城镇化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1、自然地理位置较差,环境恶劣,交通运输能力差我国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地貌复杂,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气候环境恶劣。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开发和各种经济要素的聚集,也阻碍了农村城镇化步伐。虽然我们不能像…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13年的53.70%,年平均增长2.9%。对"诺瑟姆S曲线"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城镇化目前处于中期(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初始发展阶段;从发展速度上来看,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型城镇建设的要求,中国政府如何作为是当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对城镇化的本质与内涵、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联系和差异,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发展历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城镇化与房地产价格变化的正反两面关系,构建了天津房地产价格影响指标,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房地产价格的推动起着一定的正向作用,许多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密切。本文最后从科学推进城镇化步伐、多种调控手段并重以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本文以安徽省为例,试图验证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关系。通过时间序列的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得出安徽省城镇化程度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确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但从更短期看,虽然城镇化水平的稳定增长在短期内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过快的城镇化发展或许会成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区域投资的发展受区域内政策、法律、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状况、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安徽省实际,建立了一套安徽省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投资环境模型,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城镇化发展缓慢。作为中国的腹地——中部六省的城镇化进程与消费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背景,文章采用中部六省1997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部六省中除山西省外,城镇化率对消费水平的贡献度都在95%以上。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对消费水平的贡献度也稳定在85%左右。因此,城镇化水平对提高消费水平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稳步和均衡发展背景下促进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对安徽省1978-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有正向促进但是作用不够显著,并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转移人口综合素质等角度对推动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和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