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运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本文对我国海运业及海运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优劣分析,并对影响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的需求、竞争力和开放因素进行了回归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今,产业集群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有力地带动了区域发展。航运服务业存在集群现象,甚至比有些产业更具典型性,比如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伦敦海事服务集群和荷兰海运集群、初具规模的香港海运服务集群,都充分说明航运服务业的集群特性。本文试图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促进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德刚 《特区经济》2012,(10):164-166
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创新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本文对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含义进行探讨,分析了武汉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从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培育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个方面提出武汉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人民政府于今年5月29日印发《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河北省海运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与公路、铁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运产业体系,实现海运业企业规模化、管理现代化、船舶大型化、运输专业化目标,海运船舶运力达到500万载重吨以上。  相似文献   

5.
政策速递     
《浙江经济》2014,(18):20-21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国家层面发布海运发展战略 《意见》明确,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要保障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绿色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海运体系,海运服务贸易位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6.
薛一东 《港口经济》2014,(11):59-61
正一、我国引航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我国船舶运输承担了对外贸易货物运量的90%左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海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并首次从国家层面发布海运发展战略。目前,国内进出港口船舶中有50%左右的船舶是在引航员的引领下完成的,部分港口甚至达到90%,船舶引航是港口快速发  相似文献   

7.
左伟 《改革与战略》2013,29(3):49-52
电子商务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建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有利于发挥电子商务产业聚集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文章分析了南宁高新区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政策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和基础配套设施优势,认为南宁高新区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必须明确基地发展定位,优化制度环境,完善支持体系,构建重点特色行业电子商务集群,形成区域电子商务品牌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发展对促进我国后发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产业竞争和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后发地区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文章在总结政府行为与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扶持的视角构建了后发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型,深刻揭示后发地区政府扶持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复杂作用机理。同时,通过对海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案例剖析,进一步阐释后发地区政府规划扶持、建设扶持与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关系,指出后发地区政府可以从地理要素、资源要素、产业基础以及园区建设、政策建设等五个方面扶持当地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舟山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舟山经济的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舟山基于自身的优势位置,应抓住此契机大力发展海运经济,但舟山海运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舟山海运经济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其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舟山海运经济事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科技和产业》2009,9(5):17-18,78
产业集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对于我国当前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探讨了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循环经济系统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李金华 《改革》2020,(3):98-110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运用全国6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单位和47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单位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培育集群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体现了不同地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特色;创新型产业培育集群布局依托了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满足了协调发展要求;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各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同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培育集群在不同行业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已拥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培育集群主要集中于先进制造业,体现了国家战略;重要细分行业还缺乏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培育集群。未来,应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连片发展,促进建成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集聚区;促进集群内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等的深度分工协作,增强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新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大潮催生了电子支付的蓬勃发展,第三方电子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重要部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描述了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产业链,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促进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加显著。中国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正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从台州的区域经济特点出发,选择台州模具产业集群园区作为重点解剖对象,从多个视角分析集群产业园区对增强集群创新能力的作用。基于台州产业集群的特点,要注重台州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及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4.
盐湖化工产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在系统分析了青海省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产业政策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对青海省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机制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造了衡量制造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指标,并结合2000-2018年湖南省机械工业行业的数据进行了经验事实研究,发现湖南省机械工业产业集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优化提升的空间。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消费者、制造业厂商和数据提供商在内的三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得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高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集群的行业规模与平均集约化生产水平之间的内生作用机制,二者的相互制约决定了单期的均衡产业集群水平向跨期动态最优值过渡的推演路径。本文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实际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理论支撑,同时具体刻画了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定价机制、交易原则及市场均衡。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业发展迅速,是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主要得力于印度在软件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战略,正是产业集群良好的内在经济机理,一方面在从学习效应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上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不利于集群发展的柠檬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经济规避能力,使得印度软件业获得了很强的竞争力效应,这无疑为我国发展相关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荣 《科技和产业》2019,19(6):101-106
电商多需求的不确定性、产业边界的可渗透性、供应链协同效应的差异性、供应链快速重构的集成性,对电商发展形成挑战。通过探讨B2C电商与供应链多主体配送关系,分析B2C电商供应链多主体配送的特点。通过比较B2C电商物流邮政配送、物流动态联盟、第三方物流协同和自营物流四种配送模式,提出B2C电商供应链配送能力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8.
姜霞 《改革与战略》2014,(9):115-118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外部经济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集群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引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案例,对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赵春燕 《特区经济》2011,(10):216-217
信贷紧缩背景下,本已十分困难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在深入研究电子商务贷款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对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内部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通过对比美国、韩国不同模式下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贷款业务发展经验,归纳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