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和鲁迅戏剧化散文《过客》中的过客在生存背景、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折射出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却又大相径庭。《等待戈多》荒诞的背后,深刻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里束手无策的悲哀和绝望。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客》更多的是鲁迅自我处境的形象写照,甚至可以说是自画像,过客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2.
《玫瑰门》是标志着铁凝创作风格转变的一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司猗纹是一个让人又恨又同情的女性形象。她心理扭曲、人性丑恶,一生都在追求社会的认同,寻找生活和灵魂的皈依,但又一次次为命运无情地捉弄,而只能在绝望中反抗。她采取自虐和虐人的方式寻求安慰,最终使自己成长为一株在压抑和艰难中生存的罂粟,折磨别人的同时,也摧残着自己。  相似文献   

3.
1899年出版的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与1962年出版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同样被视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而且同样成为21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研读作品,在女权主义视角下,《觉醒》表现出的是肖邦对女权的绝望情绪,而莱辛则透过《金色笔记》表现出了在女权发展问题上相对的理性和前瞻性,即对于一种真正的女权精神,应该是让男人和女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以及与异性和谐相处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诗《长恨歌》与《李夫人》,均以帝妃爱情为书写对象。二者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同质性,甚至可能同时存在于诗人的构思中。但《长恨歌》着意于爱情悲剧的讲述,《李夫人》却通过议论部分,对同质的题材做出了新的解读,使主题变为“鉴嬖惑”。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白居易诗歌“感伤”与“讽喻”类别的不同属性的影响。《李夫人》所属组诗《新乐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讽谏性创作,《李夫人》自然也要传达利于政治的公共价值观。但在实际表达上,题材和诗人无意识的影响使《李夫人》整体上依然呈现出爱情感伤之色,与主题发生了错位。  相似文献   

5.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也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其在全球销量亦超过2000万册。本文通过实例,从多个角度分析鉴赏了《追风筝的人》的文学语言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琵琶歌》的写法,但在创作动因上它们存在很大的差异。相较而言,《琵琶行》的诸多创作动因更符合诗歌艺术的审美要求。正是这些创作动因上的差异导致了《琵琶歌》与《琵琶行》在艺术效果上的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7.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被誉为20世纪美国南方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好人难寻》是她的短篇名作,体现了奥康纳一贯的哥特恐怖暴力思想。作家采用结构主义理论的二元对立原理来安排小说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祈求灵魂的救赎和上帝的恩佑,让人们心怀感恩,善良博爱,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社会,让好人难寻的世界不再重现。  相似文献   

8.
清初画家恽寿平的一则笔记著录了元代画家黄公望《秋山图》流传与鉴定的传奇,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在此基础上创作《秋山图》小说加以演绎。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论证《秋山图》存在的真实性,解读《秋山图》文本并指出:鉴赏就是一种创造性演绎,艺术作品的多义性,引发无穷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9.
谭旭玲 《大众商务》2011,(11):105-105
贝克特创作于1952年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其主体内容的荒诞是指剧本以畸形变态的人物和事件表现人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其“等待”主题解释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环境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  相似文献   

10.
提及杨玉环大家都耳熟能详,知道她有贵妃之衔,知道她备受宠爱.自唐以来,杨玉环的形象有着明显的流变,《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长生殿》等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杨玉环形象.单就《长恨歌传》和《长生殿》而言,就为我们塑造了杨玉环的不同形象,或深明大义,或恃宠而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部作品中杨玉环政治形象、爱情形象、文学形象、历史形象的比较来分析她的复杂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的早期创作中,有着她创作高峰期的影子,《心经》是一个代表。然而,对于《心经》的关注却远远少于其同时期的其他创作。笔者通过对文本中三个主要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所要表现的非理性情感,从而体现作品所传达的对于人性的真实关照。  相似文献   

12.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3.
马致远的《汉宫秋》与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属于不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且都是杂剧,剧目较短,本文通过对两出戏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等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以体现不同时期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作家创作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青春之歌》和《长恨歌》是当代文学中影响很大的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都出自于女性作家之笔,都是以女性形象为叙事中心,以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因而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文本内容、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的比较,可以折射出在不同的时代、政治背景下,女性作家在讲述女性故事时对叙事方式的不同选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有利于衔接当代文学史中不同时段的文学创作,形成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面对着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作家在向世俗化的现实生活妥协与认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神圣职责,而池莉则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她通过对平凡真实的世俗生活的描写和刻画,揭示出生活的真谛,表达着自己的爱憎,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为社会进行着自己的精神创造,让读者在她叙述的世俗故事中长久而默默地感动着,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小说《看麦娘》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一《易》之根本《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其历史之悠久,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源远流长。《周易》是古人智慧之结晶,真义蕴异常丰富,孕育着后世各种思想的萌芽。正因为如此,当代学者几乎无不能够从《周易》找到自己所研究的学科的雏型。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独到见解:《简易》是最早的医学著作;《周易》是部气功经典;《周易》是武术的经书;还有,《周易》是部预测学,是古老的系统论、控制论,或者全息律;《简易》是计算机的二进位制;甚至有人认为在《周易》中已经有了生物化学的思想………关于《周易…  相似文献   

17.
母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贯主题。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中,赛丝对宠儿的疯狂而扭曲的母爱,让人震撼,无法释怀。在其200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慈悲》中,她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崇高伟大却没有名字的黑人母亲形象。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黑人母亲,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可以洞见扭曲社会制度下的扭曲人性和扭曲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8.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因其从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世界,而享有盛誉。2015年,由马克·奥斯本执导的改编奇幻动画电影《小王子》再次掀起了文学热,将文本浓缩成电影表现出艺术的"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在文艺学界颇具学术价值,"陌生化"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同时具有创造性。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在主题创作、意象视觉等方面,探寻《小王子》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是如何营构陌生化氛围的。  相似文献   

19.
从《黄英》管窥蒲松龄思想的超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传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借花妖狐魅的故事,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同时。作为冷静而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精神的成熟作家,他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主动站到历史前进的思想前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黑暗,更歌颂光明,表达希望,宣扬民主,鼓励斗争,为普通大众指出通往幸福王国的道路。本文试图从解读《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篇入手,揭示蒲松龄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被誉为英国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她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不但在写作中将意识流写作技巧运用得十分得体,而且张扬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她能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运用娴熟的技巧进行巧妙地描写,在二十世纪意识流小说流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伍尔夫早期创作的意识流短篇《墙上的斑点》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本文将从这篇小说中解读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