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强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湿地保护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制度建设是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重要表征,也是湿地保护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进行的基本保证。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树立法治观念,坚持底线思考,进行系统设计,倡导创新探索等,其重要任务包括: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强化规划管理,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保护与利用协调统一等。  相似文献   

2.
介绍福安市滨海湿地的生态特征、生态功能以及存在问题,对如何保护和利用福安滨海湿地,提出了建立福安滨海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及监测体系,完善湿地管理机构,强化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细化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意识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叶浩然 《水利经济》2016,34(2):36-40
在湿地补水的社会实践中,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成为解决相关地区之间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对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并从补水方案、湿地补水补偿关系、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方式和分担分配等四个主要方面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从法规体系、资金保障、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和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3年至今吴忠市湿地保护工作发展历程为基础,分析了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地方性政策法规缺失、湿地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单纯依靠林业部门、各自为政、以经济发展为优先。提出相应对策:建立健全湿地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湿地管理委员会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因地制宜的湿地管理制度,尽快出台吴忠市地方性湿地法规条例;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力度,将湿地保护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5.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我国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自2004年11月浙江颁布地方性法规以来,我们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规制度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工作指导体系,另一方面,以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为目标,一手抓发展规范,一手抓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首先明确湿地公园的概念,梳理提炼出生态分区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恢复理论、深生态学理论等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现状及问题,结果表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理论研究滞后,生态规划不足;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水体污染严重,环境破坏;法律体系不完善,生态保护责任难落实。针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姜堰市遵循“积极治理、全面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以国家有关湿地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资源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为前提,通过开发湿地旅游。提高并恢复湿地自然环境质量,促进了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湿地生态补偿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在分析生态补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探讨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从水质富营养化、农业旱田的增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等几方面来分析扎龙湿地退化的成因.研究表明,环境退化引起植被、鸟类和鱼类资源的减少,呈现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据此,提出了调整农业景观布局、改建东升水库等水利设施、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建立湿地水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与建立完善环保水利政策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态法规体系建设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化的重要基础,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入宪、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态文明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生态文明法规体系中的丰富性、协调性、科学性和执行性不足等矛盾,制约农村生产和农业发展。建构保护农村环境和经济发展为核心农村生态文明综合法与单行法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执行性法规体系和党内农村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建设,为建成生态宜居的美好乡村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对完善我国当前耕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制度尚不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缺位,导致耕地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佳。因此,应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构建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农地发展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福建省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现状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试图为构建完整的福建省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供参照。[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归纳总结,从法律机制建立原则、法律机制构建内容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措施等3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及分析其效用。[结果]发现当前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立法理念不准确;(2)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3)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护不完整。[结论]福建省在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方面尚处于薄弱阶段,无法达到为福建省的湿地保护以及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的程度。并对此提出3点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2)明晰权责;(3)明确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生态旅游现状并在农村生态旅游法律保护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河南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法对农村生态旅游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和梳理,分析河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立足法律保护提出建议。[结果]发现河南省许多农村生态旅游景区存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尚缺乏科学性、管理水平低下、农村生态旅游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从法律保护角度提出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建设、强化当地居民及游客生态保护法制观念、建立生态旅游法律保护的监督机制等建议。[结论]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旅游法律保护体系建设,是河南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我国及一些发达国家的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研究。介绍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并从能源立法、环境保护立法、政策规章三方面阐述;通过英国、美国、日本三国低碳经济立法发展进程,总结出常见的几种立法模式,阐述了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水环境污染及治理投资现状,得出PPP模式将在填补绿色城镇化所需资金缺口、推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总结PPP模式在水环境治理投资领域的新发展及具体应用,指出水环境治理投资PPP项目实践中存在各地管理水平不一、民营环保企业参与度低、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及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提出政府应规范水环境保护PPP项目采购标准,成立专门的PPP管理中心;合理设置社会资本进入门槛,科学构建项目交易制度;建立动态调整的收费定价及政府补贴机制;完善PPP法律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矿产资源相关立法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严重缺失。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理念应该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体现这三个转变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原则主要有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预防预警原则和费用有效性原则。法制建构的内容包括修改矿产资源法立法宗旨、制定((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认证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保证政府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行政,以保障公民之正当权益,加强人权保障和救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当前行政执法在人权保障问题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行政法制建设应当把保障和促进公民权利作为核心内容。一是要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提高人权保障法制化水平;二是要严格依法行政,提高人权保障意识;三是重视侵权责任追究,落实侵权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法理上存在明显的法律冲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介绍福建省在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游补上游的创新,超前的分级保护,补偿类别的细分。对这些做法进行法律评价:下游补上游是市县政府履行一部分补偿基金筹集职责的好办法;比国家早四年多提出对公益林的保护分三个等级;分析存在的不足,如没有补偿标准的增长机制,补偿标准大幅落后于相邻省份;模仿中央财政管护补偿的模式,使得征用补偿落空;国有公益林得到了不应得的征用补偿(即产权损失补偿);没有专门的公益林补偿管理机构;公益林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位阶不合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准确界定容积率奖励制度的法律属性,提出相应的法律规制措施。研究方法:运用行政过程论的研究范式。研究结果: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逻辑顺序,可将容积率奖励制度划分为制定标准行为、作出决定行为和检查维护行为三种阶段性行为;容积率奖励制度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合理的奖励标准、正当的程序规范与完善的监督保障。研究结论:(1)囿于建立在公私法二元论之上研究范式的固有缺陷,既有理论学说均无法有效揭示容积率奖励制度的本质属性;(2)制定标准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作出决定行为可划分成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协议,检查维护行为应定性为行政事实行为;(3)应从设定依据、内容控制、程序规范与救济渠道4个方面完善容积率奖励制度的法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20.
自然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总结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各类保护区交叉重叠、用途管制审批和执行缺乏法定依据、统筹保护与发展关系难度较大、自然生态空间补偿机制缺失、信息平台之间缺乏横向联通和信息共享等问题,进而结合国家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明确保护区边界并进行确权登记、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健全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法律机制、统筹生态空间保护的刚性和弹性管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层面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乃至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