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贷款难、担保难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尽管政府和银行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没有依靠内生性的信贷机制,因而没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定代表人保证担保制度”以法定代表人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保证担保人,能够有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动能,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诸多问题,既有利于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又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相似文献   

2.
双重信贷担保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信贷风险,促成信贷担保协议的达成,但是,信贷担保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必然会致使双重信贷担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银行、担保公司和贷款人之间的博弈结果,信贷发放则是该博弈的均衡解,利率、保费率和贷款人的投资收益率等是影响博弈均衡的重要变量;双重信贷担保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但是,当贷款人的投资收益率低于临界点时,担保公司的抵触行为仍旧会在客观上加剧融资难。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金融机构依照《担保法》有关规定,在发放个体经商、办企业贷款中实行存单质押担保,为保证债务的履行和保障质权的实现,预防资金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贷款户利用假存单质押诈骗贷款问题的发生。从查处的假存单质押诈骗贷款案件来看,主要形式有三点:一是贷款户涂改存单金额诈骗贷款,加之信贷人员不执行核保制度,让贷户自行进行核保而形成。二是信贷人员与贷款人内外勾结诈骗贷款。贷款人与信贷人员同流合污,为贷款人提供重要空白凭证,由贷款人填制存  相似文献   

4.
梁媛  ;余翊华 《特区经济》2009,(10):298-299
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分析了消费信贷市场违约防范机制失灵的问题。本文指出,政府隐含担保的存在是导致消费信贷市场违约防范机制失灵的真正原因,可能使消费信贷市场出现大范围的违约并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爆发的危机不是偶然的,恰恰是消费信贷市场上违约风险防范机制失灵的一个集中反应。  相似文献   

5.
杨九铃 《改革与战略》2011,27(8):150-152
融资难成为了制约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小高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无形资产占比较大和外源融资需求大等特点,这就导致在融资能力上表现为内源融资能力有限和外部融资能力不足。提升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能力在企业内部机制上应该构建好的盈利模式,在外部机制上的措施包括采取团体贷款、创新担保品、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大企业的违约成本,政府要加大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完善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担保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担保制度不健全,面临着信贷配给等问题,而企业互助担保的实践为改进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通过对杨凌示范区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创新信息机制和优化制度安排,有助于解决科技企业担保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对称信息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对称信息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而目前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引发了农村信贷资金的外流,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因此,必须发展农户贷款担保组织和乡村银行,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更好地克服或减弱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对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中担保贷款以及随机配对连带责任贷款的贷款合同设定进行了分析.现有研究缺乏对于担保贷款的分析,对连带责任贷款的分析也大多建立在正向配对的假设上.通过对担保贷款与连带责任贷款进行的模型化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次优合同信以及借贷双方的剩余.研究结论表明,担保贷款合同可以达到最优合同安排的状态,而随机配对的连带责任贷款仅能达到次优的资源配置效果.在推行连带责任贷款的同时,探索有效的担保形式,发展担保贷款,是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在信贷过程中产生违约失信的投机行为,因而导致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申请只得拒之门外。文章通过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0.
傅鹏  黄春忠 《南方经济》2021,40(11):60-79
2014年以来,以主要集中于民企的"结构性违约"宣告了中国信用债市场刚性兑付的"结构性打破",债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利用2013-2017年债券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结构性违约对评级机构行为和效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信用评级的市场公信力会因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刚性兑付"而削弱;其次,结构性违约爆发之后,信用评级的整体效率有所提升,但在不同发行主体呈现分化,对于非城投类企业,信用评级对发行利差的影响显著增大,意味着评级公信力的显著提升,而对于城投类企业,评级效率并未明显改善;进一步研究表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评级机构在违约后采取了差异化的评级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大的非城投类债券,评级机构倾向采取"收紧评级"的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低的城投债,评级机构倾向于采取"放宽评级"的策略。这种策略性行为是导致市场"信用分层"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推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