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实施<物权法>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一) <物权法>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维护金融债权 <物权法>明确界定了各种物权,并遵循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的原则,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平等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相似文献   

2.
作为调整、规池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与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的基本法,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对所有物权给予平等保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4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在结合我国金融实践和司法实践,参酌各国法例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进行修改完善,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物权,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律.《物权法》的颁布出台,对银行业界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关注如何落实《物权法》确立的各项对商业银行有益的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动态     
国家1《物权法》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6日上午高票通过《物权法》。《物权法》是一部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部法律被认为全面准确体现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于推进经济改革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物权法分为总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五编,共247条,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包括明确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等。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时应当对股东出资财产的权属进行确认,包括:该财产出资前是否归股东所有;出资后权属是否转移给被投资单位;出资的财产权利是否完整,包括是否设有担保物权和是否存在权利争议等。这些事项的确认实际上是物权归属的确认,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物权法》有关规定进行审验,避免因物权归属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导致的验资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这是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而制定的法律。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通过确定财产的归属和利用,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对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实行平等保护,并为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石,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所体现的物权平等保护原则,扩大动产、权利引入质押范围等法律规定,与银行经营管理关系密切,在完善担保手续、规范担保流程、实现担保物权等方面较《担保法》及其解释更为清晰和严格。《物权法》实施一周年来的效果显示,《物权法》给银行业拓展业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降低物权实现成本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但在相关法律配套衔接、担保物权实现环境协调等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物权法》实施效果与存在的不足是包括法律、银行在内相关部门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下称《物权法势》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规定了一系列保护交易的物权制度,明确规定了对一切市场主体实行平等保护,与其他民事基本法律联系紧密,尤其是担保物权制度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修改和完善。针对该法的新变化,为依法维护金融债权,有效提高资产质量,促进信贷业务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必要就《物权法》对信贷业务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实践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村金融》2007,(3):57-58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包括明确国家、集体、私人和其它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物权法属于民法的一部分,是以规范财产归属关系和保障财产归属秩序为任务的财产法,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前提,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础。我国建国以来,在民事立法上先后颁布了《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法律体系,尤其是随着《合同法》的颁布建立了较完善的债权制度。但是我国一直未能形成一部统一的民法典,特别是对物权制度缺少明确的统一的法律规范,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相适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的"两大原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深远影响 (一)平等保护物权,为商业银行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制定《物权法》,关于物权的规定大多零星地分布于《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各大法律之中,没有形成完整、严谨的法律体系,金融交易没有法律依据,其法律风险难以消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资产在社会财富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如果对金融资产保护不力,金融安全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要闻回放     
《中国投资管理》2007,(4):64-64
《物权法》正式公布。十届人大五次会议3月16日表决通过《物权法》。《物权法》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对城市拆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拆迁是对旧城改造的一般做法,不仅涉及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拆迁过程中的补偿和土地价格,一直备受关注.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物权法草案,并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私产入宪"是物权法的重要特征.根据物权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集体、个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人民群众的个人物权将受到法律的保护.城市拆迁过程涉及到个人物权改变,并且事关国家、拆迁商、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物权法的出台将对土地价格产生影响和促进拆迁补偿制度的完善,所以物权法对拆迁的影响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陈惠珠 《金卡工程》2008,12(10):53-53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1979年刑法中没有规定私分国有资产罪,但是,在近几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国有单位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实例时有发生,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同时也严重败坏了国家机关等国有单位的良好形象和社会风气.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尝试对国有资产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5.
审议《物权法》草案时,一些全国人大常委要求增加条款,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我本人在发言中也主张对MBO、国有民营化或者官办民有化现象必须加以规范。但是也不能指望《物权法》彻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国家的公共财产,只简单明确是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远远不够,因为这个规定不能很好地保护公共权益。《物权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因为它是确立人之恒产,树立民之恒心的法律,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其起施行。《物权法》的总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权等专篇内容对物权的有关规定作了系统规范,其中有关物权的确定、变更以及担保物权的诸多新规定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物权法》的学习,尤其是对银行信贷人员的培训学习,积极适应《物权法》的新变化,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科学运用《物权法》,推进授信业务的创新,促进商业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物权法》正式实施。作为首部系统明确物的归属、效用以及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的法律,它将对中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产权管理制度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剖析现有物权担保制度的局限性,探索研究并提出在《物权法》法律框架下,金融产权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南方金融》2007,(4):1
中国亿万人关注的《物权法》,几经波折终于在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并将于10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在中国诞生了一部专门保护“公家”和“私人”各项物权的法律。《物权法》作为一部基础性法律,将对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是一部调整物的归属和利用的民事基本法,对我国原有的担保物权制度作了重大调整,增加了许多新的规定,本文通过对《物权法》与《担保法》、《担保法司法解释》进行比较,从物权变动的因果区分、约定独立担保、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并存时责任承担规则等方面,分析《物权法》对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第四编规定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三种担保物权,由于《物权法》本身规定了法律适用的多元化,如何准确界定适用法律就成为担保物权运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