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确估计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因素或全要素生产率因素是研究,规划,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现有测定方法的评价论证,认为模型测定法律TFP无法涵盖“全要素生产率”的确切含义,认为指测定法虽然涵盖“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但在计算上有局限性,进而本文运用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对近年来上海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估计,并由此提出了TFP的概念-“要素结构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全要素生产力的差异比较与启示--以上海、湖北、四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影响TFP的几个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得出上海的TFP应高于湖北和四川;然后,引进索洛模型和收集三个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检验证实了这一点;但同时发现通过索洛剩余计算出的TFP就全国而言是相当低的,甚至为负;最后,得出结论和实施西部开发的政策建议:通过索洛剩余计算出的TFP在不发达地区会被低估,建议在实施西部开发时要注重平均人力资本的提高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like模型的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这种经济增长究竟是依赖于要素的投入还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采用DEA-like模型测算了我国1952年至2002年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以及1995年至2002年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赖要素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但同时,本文也指出,各个地区在投入产出效率方面并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1992-201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本文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流失作为一种要素投入测算了中国农业1992-201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并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层面来看,研究期内我国农业GTFP年均增长与TFP基本相同;分解分析表明,我国农业GTFP和TFP的增长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的降低抵消了部分技术进步的效果,纳入环境要素后技术效率的下降趋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趋势都有所放缓。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GTFP年均增幅高于其TFP,中部地区二者基本相等,西部地区前者年均增幅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利用西部地区1992-200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Malmquist指数法,考察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总体上由负值(-0.8%)转为正值(7%),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8.8%提高到14.3%,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05—2009年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分析了秦皇岛市服务业及13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点。TFP增长对秦皇岛服务业产出增长具有明显的贡献,服务业TFP增长源泉中,技术效率改善的"水平效应"明显,而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有限。服务业各行业TFP增长的源泉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11.
使用1978~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属于技术进步型的增长;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省际间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效率的下滑制约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的增长,而农业技术效率下滑是纯技术效率损失和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0-2009年江苏省农村经济、金融相关数据,运用格兰杰检验和ADF平稳性检验方法并通过建立OLS模型及灰色关联模型对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及其依存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很高的依存度和关联度,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作用尤为重要。基于分析结果建议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14.
低碳经济下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考虑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非期望产出,测算中国28个省份1997—2018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要素市场扭曲下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符合中国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际水平;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多数源于农业技术进步,较少出现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轮助推的情形;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慢,且不同地域存在显著差异;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同时中国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也从无到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不断加深,研究主体不断丰富,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学术界付出了巨大努力。本文首先回顾了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随后简述了资本存量核算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进行了回顾和简评。因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同时关注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应关注的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17.
Singapore has been criticized recently for experiencing insignifican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this criticism is valid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Singapore. Using new data and the stochastic production frontier approach, TFP growth is decomposed in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hanges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While the results could not reject the hypothesis that Singapore's output growth is mostly input-driven, they show that, despi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echnical inefficiency is the cause for the low and declining TFP growth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 Comp. Econom., December 2000, 28(4), pp. 828–839.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2009年我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2006—2009年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为4.3%,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6%,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2.7%,技术进步已失去其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性优势地位;我国工业发展需注重同时提高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否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9.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指数;用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上海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上海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制造业企业没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产业集聚对上海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国有产权比重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 on skill premia for a panel of 28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2–2011. The results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changes of the share of SOEs is twofold. First, the contraction of SOEs promoted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was skill-biased, which tended to increase the skill premia in China. Second, the drop of product prices resulting from falling SOEs share was more magnificent in skill-intensive industries, which helped to mitigate wage inequality through product prices. The accounted-for portion of price changes by productivity growth was skill-biased, significantly raising skill premia through product prices. However, the portion of price changes accounted for by foreign price was unskill-biased, and world price competition diminished the growing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