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税制是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产品理论,依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以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一、我国分税制目标模式的指导思想适应经济转轨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总结改革实践的经验,借鉴其...  相似文献   

2.
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近期影响王亚平(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分税制改革的实行,不仅有利于克服原有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而且有利于建立规范、合理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了解分税制改革基本...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1994年起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史上一次重大制度创新。经过九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平稳、成效明显,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逐步规范。尤其是2002年中央成功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政府间财政关系日趋完善。但是在分税制改革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间财政支出职责划分不够明晰,收入分享还不尽科学合理,转移支付结构不够优化等。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涉及到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深化改革,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研究解决。笔者拟结合地…  相似文献   

4.
孙玉清 《山东经济》1994,(3):F003-F003
实行分税制的难点及着力点浅析孙玉清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办法力求规范化,但必须抓住重点,分步实...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对市场经济下有效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调动中央与地方积极性发挥了积极效应.但由于种种原因,新体制中保留了旧体制的一些不合理成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形式迫切要求改进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更好地体现分税制的原则.首先,建立适应多级分税制需要的税制体系;其次,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第三、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确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这是我国财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分税制实施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与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税和共享税,其增量大部分。归中央支配,这对地方财政是一种新的考验,但同时也为地方财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地方财政应主动迎接挑战,抓机遇求发展,不断充实和壮大自己的财源。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分税制的实质$D内涵,积极探索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新途径我国原来实行的包干型财政管理体制,这对调…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娜仁 《北方经济》1995,(6):48-48,F003
我国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消除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财税体制,实现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公正化、公开化,对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地区行政能力进行必要调节,使各地方政府的基本行政能力(或公共服务能力)大体均衡。本文主要分析分税制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沿革特别是八十年代实行“分灶吃饭”财政大包干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1994年的分税制作了具体部署,改革财政包干制,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实行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并于1994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减缓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务院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相似文献   

10.
以"包"为核心,我国改变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中央地方划分收支范围,对地方实行财政包干,财力分配以地方为主。1980年,有4种情况:四川等省实行"分类分成";福建、广东两省实行"划分收支,定额上交"的大包干体制,5年内广东向中央上交5亿元,福建由中央补贴1.5亿元;对民族地区实行自治体制,收入全归地方,中央补助每年递增10%;江苏  相似文献   

11.
1994年税制改革确立了新的中央与地方税收权限划分模式,对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分配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行的税权划分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税权划分关系,对进一步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处理好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新体制各项政策到位,运行情况良好。这次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大、范围广、内容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是对我国原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与原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初步改变了财力和财权过于分散的状  相似文献   

13.
当前分税制的改革与实施对于增大中央财力,强化中央宏观调控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分税制改革同时也给地方财政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分税制后地方财力明显减少,如何加强地方的财源建设,保障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不能不予以正确回答的重要经济课题。 一、分税制后地方财源面临的“转轨” 按照现行的分税制框架,分税制的实施已改变了地方财源的“轨道”,使地方财源建设不得不进行“转轨”。表现在:首先,根据我国现行的分税制格局,作为流转税的“核心”增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几个问题许昕我国的财政体制,从1980年到现在,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革。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又称“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  相似文献   

15.
王春彤 《天津经济》1995,(3):42-44,14
分税制财政体制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大举措,它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为目的,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强化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的同时,对地方财政调控能力和税源结构均构成一定影响。本文拟就各级地方政府如何适应改革,合理规划地方经济结构,培植地方税源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刘佐 《山东经济》2008,24(4):5-11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的归属随着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变化频繁调整,没有形成完整的地方税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解决经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过于集中的问题,逐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分配关系,并从1994年起将上述分配关系初步纳入分税制的轨道,建立了由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构成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比较完整的地方税制度由此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以统收统支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管理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从总体上看。财政收入的增加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框架和增长态势,笔者在这里就大力培植财源,加快财源建设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丁静 《改革与开放》2006,(12):21-22
<正> 提出问题1994年我国建立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一般性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1)按照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2)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从而确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3)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实行规范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十余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和中央的财政收入皆得到大幅提高,然而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矛盾也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9.
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中央集中财权、增强宏观调控功能的重大改革措施。从运行的两年看,不仅从根本上克服了原有财政体制的过渡集权的“大锅饭”弊端,新的体制也打破了原有的分配格局。但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地方财政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20.
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分配关系的总称。它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商业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等。其中,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 预算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划分预算管理权责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其目的是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财力上保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各项政治经济职能的实现。 确定预算管理体制,一般应体规以下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