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推进上海郊区“三个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自为政和进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上海郊区“三个集中”的总体推进速度,加快推进上海郊区“三个集中”,应以农村城市化为抓手,加大政策法制支持力度,实施跨区域化,集中化,园区化发展战略,从制度上解决进城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顾吾浩 《上海改革》1994,(10):27-28,22
今年以来,上海郊区农村改革不断取得稳步、健康、深入的发展。特别是以股份合作制和产权交易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深入研究、正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当前的改革,现就郊区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上海郊区以创新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正在向深层次推进,笔者以为:要加快改革步伐,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应当加速集体资产资本化转移,加强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农民按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去年以来,上海郊区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已达200多家。巩固发展和规范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今年郊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发展区域经济推动农村全面进步锦州市“二沿二区”经济发展调查●刘万儒骆玉奇赫贵平“二沿二区”(沿海、沿国路102线地区,城镇郊区和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的经济发展方针,是锦州市在农村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来的,这种按区域划分经济类型及其生产经营方...  相似文献   

6.
上海郊区特色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其发展也是农村改革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农村改革前上海郊区特色农业现状,到改革以后特色农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作一个回顾性的论述。论点:上海郊区特色农业是农村改革的产物一、改革前上海郊区特色农业现状二、要不要恢复特色农业的理论之战三、上海郊区农业改革的群众基础四、渐进式的上海郊区农业改革五、上海郊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六、上海郊区特色农业的前景结论:上海郊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是与改革的大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大环境就是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政治环境上的宽松,深厚的群众基础,没有这样的环境,改革就不可能成功,上海郊区的特色农业就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7.
韩红根 《上海改革》1998,(1):16-17,9
党的十四大以来,上海郊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引进外资,积极鼓励发展各种民营经济,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研究探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郊区农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端于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恢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时期,  相似文献   

9.
2004年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明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努力实现“两个确保、一个加大、一个加快”,即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明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努力实现“两个确保、一个加大、一个加快”,即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何林 《重庆改革》2000,(7):91-91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北京市以“富裕农民为主线”,根据郊区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市场特点,以发展“六种农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一举扭转了京郊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上海郊区按照"积极引导,加快试点,不断完善"的方针,股份合作制取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93年。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市郊区宫家庄抓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关键,着力做好食用菌产业化这篇大文章,同时在工业上加大了改革投入力度,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如何突破“温饱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才能改善农村市场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中国财税论坛上,金人庆部长说,“十一五”时期,在支农方面我国财政仍将秉承“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思路,把着力点转移到“多予”和“放活”上,主要表现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的实施。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提出,这是不是意味着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双向演进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集中彰显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昭示着上海农村改革及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和趋势。该文试图通过经验总结,探讨上海郊区现代化和村域经济转型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进而对上海郊区乡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村域城市化和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区域特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完善我国支农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几经改革 ,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在整体功能上已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 ,建立以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 ,以商业性和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保障 ,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竞争的多元化的、统筹协调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 ,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支持“三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的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尤其是2004—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的支持逐年增加,各种优惠政策、配套项目、改革措施等都着力向农村倾斜,尤其是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标志着农业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8.
郭建军 《调查研究报告》2006,(202):3-15,F000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并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经济、财政、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用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实现,加强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合理安排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资。  相似文献   

19.
李钰 《发展》2008,(7):59-60
近年来,在总行、省分行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银市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村经济金融政策,坚持以改革发展统揽全局,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努力防控信贷风险,着力强化基础管理,扎实构建和谐银行,实现了业务经营和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市分行先后获得“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市级“文明行业”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二十年改革历程,差不多在整个八十年代,由于上海地方财政与中央的结算关系仍然实行“统收统支”办法,地方政府缺乏财力,难以营造出“小气候”,因此,上海国有企业改革仅仅停留在一般试点和“跟随”进度的层面上,难有大的起色。尤其是“强政府.弱企业”的行为习惯存在,企业主动进取的积极性相对不足,处于“体制内”难以“突围”。但是,在这一阶段,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在“体制外”成长起来,形成与国有企业相竞争的局面。上海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对国内市场占有率几近20%的优势逐渐消失,至1992年,降至大约7—8%的水平,处于守势和退势的不利地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92年)以后,上海被推向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以浦东开发为契机,结合对上海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上海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大,迅速进入快车道,取得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