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点轴特征;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集聚和扩散机制、耦动机制、竞争机制、高新技术推动4个方面,初步探讨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在整个中部地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地位日益重要,并与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湖北省的大武汉城市圈、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一起成为中部地区的增长极核。但长株潭城市群规模偏小,城市群发展也还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相关评价模型,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最后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方略。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变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其升级和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运用产业结构变异系数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水平自1990年代以来显著地提高,但增幅趋缓;产业结构水平县际差异较大,但趋于缩小;产业结构转换方向自2002年来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田",为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借鉴城市群旅游圈理论成果与主要城市群旅游圈实践经验,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现状后,提出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圈的整体构想、定位,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圈可行性,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文章从空间结构、城镇体系规模和各城市空间联系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空间发展展开分析.结果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发展存在:①长沙市首位度低;②区域"轴-圈层"辐射力量薄弱;③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呈现平衡特征;④城市间空间联系性不强等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空间管治研究现状,提出从空间管治理念入手,优化...  相似文献   

6.
7.
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较大,交通用地变化较快.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干扰度较强,且有增强趋势.各地类重心分布发生一定偏移,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重心偏移较明显,有向北移动趋势.人口、经济、政策等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为影响程度是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但这种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中,当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到工业行业内部的中观结构、甚至是工业内部具体优势产业的微观结构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则大大降低。长株潭城市群主要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且其竞争是适度的。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对于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方差法对指标进行了客观赋权,定量测定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竞争力发展水平,旨在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持续增长的CO2的排放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降低CO2的排放是世界各国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就城市空间结构而言,有关研究表明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正面临新的调整,如何建构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需要深入研究探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能够直接有效地...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及湘西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并实施,怀化市作为连接东中部和西部地区枢纽地位的大湘西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正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人均GDP等数据对怀化市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怀化市经济空间结构呈核心-边缘结构;根据“点-轴系统”理论,提出怀化市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安阳市11处(点)国家级生态旅游点,采用点状分布的测度方法,计算得到最近邻点指数R=0.14,即安阳市生态旅游资源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利用β指数、γ指数、平均路径长,对目前安阳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进行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结果表明,安阳市生态旅游景点规模小,资源类型组合较差,而生态旅游交通网络连通性、通达性不畅,造成其地域组合缺陷明显;提出了安阳市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97~2004年,湖南省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特征入手,对比,各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景观特性,可以看出: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耕地相应的减少;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城建扩张、土地管理政策是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依据常德市1998 ̄2004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该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①在1998 ̄2004年间,常德市耕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是研究期内面积减少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武陵区、安乡县、汉寿县、石门县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而鼎城区、澧县、临澧县、津市市的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③研究期内,该市的多样化指数排序并没有发生变化,武陵区土地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石门的土地类型集中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湘乡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湘乡市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库作为主要信息源,在MapGIS的支持下,从分析湘乡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引入土地数量结构分析中的多样化分析、集中程度分析、区域组合类型分析和区住意义分析,景观格局分析指数中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结合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湘乡市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湘乡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优势度较高,整个区域景观比较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等特征,但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泉州市的统计数据,以行政区划权属内的县(市、区)为分析单元,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间演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泉州市2001-2006年工业化快速推进、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量变化的速度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两类土地的增长幅度最大,达6.35%和3.06%;市辖区鲤城、洛江、泉港和晋江、南安区市明显快于德化、安溪、永春西部山区3县和其他区市;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库中的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对邛崃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以达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邛崃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地理位置、地貌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长沙市岳麓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能否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就如何对长沙市岳麓区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漳州市建设用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漳州市1997~2004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揭示漳州市土地利用的特征,分析了漳州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过程及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漳州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减少—增加阶段性变化过程;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居民点及工矿建设,占了1997~2004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76.9%;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发需求和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研究结论:基于空间句法解析老城区用地空间结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