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吴娟 《改革与开放》2014,(6):82-82,84
通过对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文本的细读,认为其在对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理论进行阐释的同时,也衍生出对城市文化与后现代生活方式的解读。鲍德里亚"符号消费"背景下的消费社会的城市体现出更多的影像和自我意识,既是文化的消费中心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中心。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观,抵制符号消费的炫耀性质。  相似文献   

2.
王超鸿 《魅力中国》2011,(7):277-277
“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自我如何选择成为是否酿成人生悲剧的关键。不同于传统悲剧,现代悲剧意蕴的表达由外部冲突转向主体对生存异化的悲剧性体悟,因而悲剧艺术由对行为与情节的倚重转变为对内心与精神层面的渲染,而且表现的更为荒诞。但这荒诞背后则存在着哲理性,让人深思,从而寻求希望。本文从两个大方面: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通过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车站》这两部戏剧,来揭示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3.
杜宇 《理论观察》2015,(3):104-105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哈姆雷特》最能反映他人文主义精神.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剧情介绍,从人文主义的觉醒、人文主义的形象以及人文主义中的存在主义三个方面解读了此作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4.
《等待戈多》表达了生活的意义就是一种不寻常的等待,在这其中包括痛苦,希望,甚至挣扎。痛苦的等待产生希望,它促使人们去行动,去斗争,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以此来实现心中的愿望。虽然希望只是个错觉,但是养成希望的习惯可以使人们免于面对人类痛苦的生存现状。希望可以减轻我们的痛苦,温暖我们的心,最终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人的欲望出发,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了心理剖析,揭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重新阐释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问题".文章还通过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和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在渊源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社会,我国正在面临一个老龄化逐步扩大的趋势问题,党及其中央及其各省委都对要老服务养老企业表现出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结合SAPAD模型和AHP分析法对外骨骼设计研究提出全新的阐释和解决方法,以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为前提,秉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路线,结合实践和真实数据,提高机械外骨骼设计品质。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体现出鲜明的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主体性特征,作品充满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的对抗。立足主体间性理论,通过文本细读,从新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在揭示作品强烈的主体性意识的局限性的同时,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进行发掘。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科学、系统、稳健地发展。理性精神体现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要求理性精神的内化。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人文主义的支撑,也要对理性精神在其中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将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结合,将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山海经》中古人对山神祭祀祭品分类,阐释了肉类、玉石类、谷物类、杂类等祭品和祭祀方法,进而探讨《山海经》所反映的时代,人们思维方式上的特征以及人们的信仰观念.首先,体现出当时人们推己及神的思维方式.“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其次,在祭祀方法方面,体现出人们对于血的崇拜.血是生命的象征,对血的崇拜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伍尔夫经典之作《到灯塔去》的解读,展示她如何对自然特征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描述,揭示自然与女性一样,如何努力摆脱被压迫,被破坏的地位。解构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并最终阐释"天人合一"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动画短片《父与女》作为动画作品中的奇葩,在八分半钟的时间流淌中,以其朴素而平实的形式和深谙哲理的意识来阐释着人类最普通而又最神圣的"情感"和"成长"的"点点"与"面面",从而细腻的构造出一个名为"永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赵继红 《黑河学刊》2010,(12):30-30,35
法国结构主义神话学创立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对神话作结构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人类思维最活跃、最自由的神话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揭示出神话的普遍思维模式,最终证明人类思维的理性本质。  相似文献   

13.
马云 《魅力中国》2014,(10):92-92
《士兵突击》是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自播出之后就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重要原因就是这部电视剧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军事战争题材主题。其中主角人物许三多身上透露出的励志精神征服了很多观众。正是这种励志精神,让许多人身上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许三多精神。本文从《士兵突击》相关背景出发,从《士兵突击》主要情节出发,深入揭示《士兵突击》励志精神。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安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七省市高校学生安全观调查"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我国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认知体现出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征。一方面,高校学生对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缺乏清醒和全面的认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他们对全球化和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思考体现出相当的客观和理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七省市高校学生安全观调查"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我国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认知体现出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征。一方面,高校学生对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缺乏清醒和全面的认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他们对全球化和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思考体现出相当的客观和理性。  相似文献   

16.
《晚安,妈妈》 《心之罪》 《海蒂编年史》 是美国戏剧重要作品,作品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 自我意识、 自我身份的深刻剖析,揭示出女性只有拥有自主意识,才能获得自我身份,才能改善生存境遇,才能不依附于男人,真正地拥有一切.《晚安,妈妈》 在时间、 地点及行动上均遵循戏剧创作上的"三一律"原则,《心之罪》 中使用表现主义手法,《海蒂编年史》 使用人生片段展览方式,分别获得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张洁 《西部论丛》2007,(10):39-41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3年漫长的等待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来分析庞德英译作品《华夏集》,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分析了译者作为第一读者、阐释者、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作用的体现。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张辉  马丽 《魅力中国》2011,(21):78-78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绘画体现出的空间意识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和哲学的外部表现,体现着中国的感性思维方式,以散点透视等方法表现出来。西方绘画体现着西方理性的思维观和理性哲学系统,放映在美学上是严谨的透视法则、写实的遗型等等。本文以探讨东西方绘画空间意识入手,探索和解释东西方绘画在空间表现上的异同,并阐释东西方绘画的造型特点。  相似文献   

20.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在反映现实,批判社会的同时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危机。从小说中体现出的两性之间的爱与战争是主人公矛盾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现代社会里人们情感生活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