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越来越小情况下,增加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制度障碍、农民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拥有量少,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低。分析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并找出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财产性收入作为财产的衍生物,具有"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近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使得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如不加以调控势必会加剧城乡差距,这与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不符的。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分析造成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原因并探讨其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房不动产登记是一项物权制度,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农房不动产登记工作与三农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被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做好农房不动产登记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首先对农房不动产调查方法和农房不动产测量手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当前阶段农房不动产登记过程中的难点进行系统地论述,...  相似文献   

4.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格局,反映了生产要素所有者在社会分配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当前我国初次分配总收入中,住户部门所占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文章从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居民财产性收入偏低,以及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我国初次分配格局失衡,及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提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以“收入财产化”为切入点,阐述了收入财产化的途径,分析了我国现行税制政策对居民“收入财产化”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收入的财产化的税制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其中财产性收入比重运渐加大。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使得财产性收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财产性收入及其属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所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实物和实业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投资获得的剥削收入有着本质的区别。现时代我们要鼓励发展和保护人们的财产性收入。有效消除贫富分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表明了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现实基础、意义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陕西省1993-2008年的实际数据,建立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回归模型,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应用该模型预测了2010年陕西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增收建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财产数量,改变农民的投资理财观念,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土地征用及房屋租赁等制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现状的描述性分析发现武汉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城乡居民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与沿海城市差距较大且波动较大等问题.因此,武汉市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尽快赶上发达城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自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财产性收入作为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然而近年来河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增加河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后危机时对扩大内需、实现中原崛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使用1997~200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基于面板协整模型,对财产性收入增长、市场化进程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利于缩小中国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则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从交互影响看,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财产性收入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效应.对不同地区而言,上述影响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较低,但是,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我国隐性经济规模较大,而隐性经济又大部分以财产形式存在,并将衍生出新的隐性财产性收入。据此,应理性看待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偏"低"的现象。文章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解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税收调控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基于税收调控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不动产统计工作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文章以不动产统计工作开展的意义及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不动产统计工作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希望为提升不动产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升数字技能是拓展农户增收渠道、稳步提高农户收入水平的可靠路径,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系统分析了数字技能对农户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技能可以显著促进农户财产性收入增长。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技能对低受教育水平、中老年及丘陵山区农户财产性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能主要通过强化信息获取、拓展社会网络和优化资产配置来促进农户财产性收入增长。为此,要稳步提升农户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积极释放数字技能的信息获取效应、社会网络拓展效应及资产优化配置效应,促进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相似文献   

15.
在西北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基尼系数也在发生波动,总的趋势较平稳,但稳中略有下降。以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数为分析工具研究发现,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组间收入差距在总差距中占主导因素。因此,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应是政府当前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实现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核心是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本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围绕提高江苏城乡居民收入这一中心问题,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轨迹与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及前景进行了计量经济预测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并论证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重庆统计数据,分析收入及收入结构对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层面分析,持久性收入及其边际消费倾向对农民消费影响最显著,提高持久性收入对农民的消费支出有正的影响;从收入结构分析,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会极大地刺激消费需求。因此,应大力提高农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预期和边际消费倾向;同时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家庭非农业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满意度的两个构成要素分别为:一是收入水平要素,包括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二是收入分配制度要素,包括农村的社保制度、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各种税费负担。其中收入水平对收入满意度作用最大。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地区、年龄、学历、行业、收入水平特征在收入满意度构成要素上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财产性收入”理论形成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理论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30年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能够指导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缩小社会发展差距方面有正确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得到了飞跃进步,不动产逐渐实现了统一登记制度,为农村土地规划和利用带来了新的参考方案,提供了更加规范可行的决策条件.但是,农村宅基地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落实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大大阻碍着相关计划的顺利推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本文将对农村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