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F滤波、偏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社会固定投资、出口及进口对中印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波动幅度要大于印度,但印度经济波动的频率要高于中国,1980—2011年间中国大致经历了6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而印度为7个,中国每个经济周期平均约为5年而印度约为4年;偏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简单相关性检验存在伪显著相关关系,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按照是否显著及偏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是政府消费支出、出口、私人消费支出、社会总投资;印度依次为私人消费支出、社会投资;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影响中印两国经济波动的相同因素是私人消费支出。除此之外,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还要受政府消费支出的影响,印度则还要到社会投资的影响。而影响中印两国经济周期波动最主要的因素则分别是政府消费支出和社会总投资。  相似文献   

2.
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恰好给印度提供了机会,能让其填补中方限制稀土出口所留下的“空白”。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在中国限制稀土产品出口之际,印度正着手开展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增强其稀上生产。报道认为,中国限制稀上出口恰好给印度提供了机会,能让其填补中方限制稀土出口所留下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印度汽车和零配件业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自1991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政府取消了外国公司投资于汽车制造业的限制,许多大跨国汽车公司云集印度,建立合营企业和进行技术合作,并把印度作为面向出口的制造基地。日本铃木汽车公司由于与国营  相似文献   

4.
印度发电设备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凭借价格和交货期等方面的优势,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印度本土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冲击。印度政府为保护当地企业,不断设置障碍限制进口发电设备,这对中国发电制造企业的印度市场开发工作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印度发电设备行业有关情况,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两方面,寻求解决印度发电设备市场开发困境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5.
《商》2016,(13)
自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依旧有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选取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这一角度,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简单的对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提出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不可盲目乐观,两国因政治互信度低以及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等制约因素,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依旧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印度GST税改前SKD模式与整机进口后的比较,分析其对F印度子公司自身经营的影响,以期为在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选择SKD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994~2014年间,印度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反倾销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印度有贸易往来的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企业对印度市场的进入战略选择问题,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在印度政府对中国反倾销现状和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优势的条件下,处于特定行业的中国企业应该选择对印度直接投资而不是价格承诺的决策过程.此结论将为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战略选择提出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现状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政治经济关系在今年来得以改善,两国间相互投资也有所发展,中国企业加大了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并且有所突破。本文将对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动因进行详细分析,以利于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印两国贸易的现状和结构,然后定量分析了印度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关税、边境争端等问题对两国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2011-2020年,中印间进口、出口持续增加,但印度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印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大于中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印度对华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较为频繁、交通运输设施不够完善和较高的关税壁垒等,极大制约了两国贸易发展;而边界争端则严重阻碍了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但对印度向中国出口的阻碍不显著。建议中国企业适当增加对印度的进口和投资,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两国经贸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命运共同体,扭转印度对华印象;继续推动印度加入RCEP,以实现两国贸易的零关税。  相似文献   

10.
印度政府此前在北京启动"印度制造进行时"系列活动。当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新德里宣布了"在印度制造"系列新政策,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前往投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印度制造计划"提供中印经贸合作新契机莫迪总理在宣布"印度制造计划"时强调,推出此项新政的目的是致力于增强在印度投资兴业的吸引力,给有意投资的国内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改革劳动法律和税收,简化审批程序,吸引各界在印度投资设厂,扩大当地就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角度出发,分析2003年以来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情况,发现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远低于其他金砖国家。印度是金砖国家中的重要成员,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不应忽视印度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青霉素G钾盐出口总量中的大部分销往印度,大约占印度市场供应的70~80%。2003年7月,印度企业多次要求政府对中国青霉素G钾盐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印度政府于2004年采取了进口许可证管理,又于2004年7-8月采取限制进口措施(停发进口许可证)。自2006年以来,印度企业先后3次向商工部申请对中国青霉素G钾盐进行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印两国政府间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欲赴印投资。然而由于国内相关的最新研究较少,对中国企业赴印投资造成很大制约。文章对印度的基本国情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矿产资源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这五个方面的分析,认为虽然印度存在一些不利于投资的因素,但投资前景广阔,最后,针对印度投资环境现状,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掀起了对外投资的热潮,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实体,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比较中印两国FDI主体竞争力、经济效应,发现:在宏观指标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优于印度,但印度却具有投资主体的微观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贸导刊》2006,(17):53-54
早在2003年春,非典病毒肆虐的时候,一些日本企业界人士就提出了“中国 1(”China PlusOne)战略,意思是某家企业的生产或市场过分依赖一个国家会有风险,在投资中国的同时,还要在其他国家投资以分散所谓“中国风险”。当前日本关注的所谓“中国风险”除了两国政治关系因素外还有人民币大幅升值等等,进一步又提出某个行业的生产不能完全被中国所左右。印度是日本企业“中国 1”投资战略的首选国家之一,近期,日本社会加大了对印度的关注,媒体大量报道印度的各方面情况。对于日本企业投资印度的情况,我有关部门应予以关注,并及时地做好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人人说话     
印度最怕中国的制造业吗? 一份最新的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和印度为成为全球最佳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印度工商联合会主席穆里先生在央视做嘉宾时,《对话》的主持人问,印度在未来的中印竞争中最怕中国什么?穆里先生思索了一下,说:"是制造业。" 现在印度提出的21世纪发展口号是:"21世纪,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工厂,印度要做亚洲最大的办公室。"如果真像穆里先生所说,制造业是中国在中印竞争中的制胜法宝,那么中国其实对印度成为"亚洲最大办公室"构不成真正威胁。  相似文献   

17.
《进出口经理人》2003,(8):55-60
统计显示,2001~2002年度印度吸收了40.6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2002年1~6月实际吸收了25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加了86%,值得关注。印度总理10年来首次访华,以及印度各界舆论包括印度报业托拉斯(PTI)、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等的积极反应,年内将举行中印经贸联委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议题等一系列利好消息,使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印度对外国经贸投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动向     
《中国海关》2010,(8):78-78
印度 拟取消棉花出口限制 印度拟于近期终止现行的棉花出口限制措施,有政府官员称,这项始于今年4月的政策只是临时性措施,由于国内棉花产量正在大幅增加,此一限制很快就会被取消。另有官员表示,限制措施取消后,印度对华棉花出口将大幅增加,因为中国的棉花需求十分旺盛,有消息称,  相似文献   

19.
事件     
《中国对外贸易》2006,(5):14-15
中国10年内将成世界第二大旅游经济强国;标普提升香港财政评级;中国将确立外贸“黑名单”制;中国和东盟重申继续加强信息产业合作;中越签订协议加速能源贸易旅游等领域合作;第二届东北亚博览会9月举行;印度放宽外国直接投资限制;世贸组织公布首份《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报告》;  相似文献   

20.
马青 《新财富》2006,(3):28-29
2月中旬,印度第二大银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ICICI)旗下的ICICI证券.带着50多家印度公司的高管来到上海参加中印投资论坛,寻找投资机会。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印度公司与他们分享了经验。这些公司在云南生产拖拉机,出口中东;在辽宁生产碳素.出口韩国与日本;在上海开发软件与医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