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崔瑜如  刘珊 《财会通讯》2021,(18):108-111
协议转让方式下的控制权转移以定价灵活、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具有控制权转让需求的企业中备受欢迎,由于该过程并不具备公开性及透明性,进一步导致控制权溢价现象频繁发生.信息披露作为连接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纽带,对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及改善市场信息环境具有显著作用.基于此,文章着眼于信息披露对控制权溢价的影响,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深入探讨协议转让过程中信息披露对控制权溢价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披露和控制权溢价两方面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内幕交易识别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测算了中国控制权转移事件(2001~2009年)中的内幕交易严重程度,并且利用回归模型研究了控制权转移中内幕交易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内幕交易效应超过50%,公告效应仅为19.1%,即80.9%的超额收益发生在控制权转移事件首次公告日之前,可以看出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的内幕交易相当严重;流通市值规模、股价波动幅度、目标公司的盈利性、公司治理水平等都对内幕交易的严重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晓慧  殷红 《会计之友》2012,(14):65-71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控制权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以莲花味精控制权转移为例,研究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市场反应,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控制权转移前大股东尤其是经营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倾向于向下进行盈余管理,调减利润,以便通过政府部门审查并获取定价优势;在控制权转移中,投资者对控制权转移公司抱有乐观预期,从而导致市场出现积极反应;信息提前泄露和内幕交易行为的存在表明我国目前的控制权市场还不健全,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及ARMA模型对2003~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先抑后扬再抑"的倒N型特征,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提前泄漏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投机炒作现象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5.
析信息不对称下的营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克洛夫教授对"柠檬市场"的研究让人们感受到了信息不对称对正常交易活动的威胁.一个企业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开展营销活动,来利用或者克服信息不对称,实现正常的销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许多市场都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征.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两个问题:(1)道德风险,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欺诈另一方的做法.(2)逆向选择,当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由于一次次上当而把拥有信息优势的另一方都作为诈骗者时,市场上就会存在排斥交易的现象.因此,当信息不对称时,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存在会使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行,市场机制就会失灵.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及ARMA模型对2003-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先抑后扬再抑”的倒N型特征,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提前泄漏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投机炒作现象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及ARMA模型对2003~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先抑后扬再抑"的倒N型特征,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提前泄漏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投机炒作现象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沪深上市公司2004~2009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知情交易概率作为信息不对称代理变量,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和现金持有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呈显著负相关,并支持自由现金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投资者越没有能力去监督和约束管理者利用现金谋求私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上证180指数流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上证180指数创立事件对其成份股流动性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改善的方法。上证180指数的成立事件一方面促进了成份股价差水平和交易信息对称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又促使交易深度水平和交易活跃性的降低。这些流动性效应是由于机构投资者对180成份股偏好所造成的:机构投资者增加了180成份股的需求同时减少了供给,就导致了交易深度和活跃性的降低;机构投资者作为相对知情交易者,它们的偏好增加了市场的需求竞争程度,从而降低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改善了市场价差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ETF可以有效地增强市场交易深度,因此本文建议创立上证180指数ETF弥补180指数对深度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质量与知情交易之间关系的检验,发现股权集中导致的协同效应及壕沟效应同时存在,董事会规模及独立性对信息披露质量及知情交易的影响不明显,高管货币薪酬激励手段比股权激励手段更有效。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知情交易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努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实现股权适度分散以及合理制定高管薪酬契约对减少知情交易、维护资本市场的良好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2014年计提资产减值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披露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减值公告前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其计提的资产减值规模越大。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公告的发布即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有助于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水平。披露资产减值计提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股票换手率越高,相应的减值公告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自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分别探讨了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保险及资金市场等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来,信息不对称理论一直是分析现代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1).而且该理论在对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行为的分析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存在于利益相关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李保婵 《财会月刊》2015,(4Z):33-35
从目前我国评估服务不同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出发,从评估服务特点、市场信息系统不健全、行业监管不力和法规缺失等方面分析我国评估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会有交易成本上升、不公平交易、逆向选择和产生道德风险等影响,从而提出治理我国评估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借款人可能违约的风险,称之为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在交易发生前后分别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要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必须降低信息的非对称化程度.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不对称信息在交易发生前后分别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交易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发生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在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中,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引入带机制转换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信息交易概率模型进行改进,以描述信息不对称程度。通过面板回归的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市场活跃度、市场预期和交易量对信息交易概率的影响比较大,市场微观结构和市场实际的信息状态对信息交易概率的影响比较小,但这四方面的解释因子对PIN都有不可替代的解释力,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信息交易概率一半以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1、信息非对称性理论与保险信用 (1)保险业的非对称性信息 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保险业信用缺失源于信息经济学中所讲的信息不对称.所谓非对称信息就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即一方掌握的信息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另一方则恰好相反.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其不仅存在于有形商品市场,而且在无形商品市场中也经常出现,保险市场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  相似文献   

18.
董大宏 《审计月刊》2006,(12):32-33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义称为非对称信息理论、不完全信息理论。用以解释一般商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该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一书中提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第二,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是清楚的,由于各自所处的立场不同,导致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得信息的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07~2009年三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上所发生的以上市公司为标的的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了终极所有权结构对并购过程中控制权转移的影响和并购前后投资效率变化状况。研究发现,并购目标公司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与并购过程中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倾向具有显著的关联,并购交易前后资本投资效率具有显著变化。具体而言:(1)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并购交易中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倾向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终极控制人为国有性质时更容易发生控制权的转移。(2)并购交易后公司非效率投资程度比并购前显著改善,其中未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交易比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交易非效率投资程度改善更为明显。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总体上支持了并购效率理论及协同效应理论,在控制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支持了自由现金理论和管理者自大理论,丰富了公司治理及企业管理研究文献,为公司治理和改善投资效率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3和2004年沪深二地140起控制权转移事件进行分析,用市场预期的基本思想,对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本文得出市场对控制权转移事件做出了正的回应,在转移前的短期窗口内,上市公司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累计超常收益率,但在控制权转移后的窗口内却有显著为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同时得出了我国控制权转移市场存在着信息的提前泄露的结论。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股权集中度的替代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控制权转移事件一年内行业发生变化因素均对短期财富效应有一定水平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