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邹毅  于爱清 《东南置业》2008,(10):56-59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深圳、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住房价格开始回调,进入2008年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急剧萎缩。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影响几十个行业,产业链很长,如果房地产出现大的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房地产正常的成交量和稳定的房价对整个市场的影响重大,也是政府控制市场的最主要目标。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个“政策市场”,其走势和政策息息相关。假如目前疲软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持续下去,甚至进一步萧条,届时中央政府维持房地产正常的成交量和稳定的房价的“救市王牌”到底有几张,会亮出多少,亮出以后会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是每个有思想的专业人士的必然思考。  相似文献   

2.
眼下,金融危机之风刮遍全球各个角落.头顶“金砖四国”和”世界工厂“美誉的中国也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局面。金融危机传导至实体经济并导致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浮现,无疑令国人顿感保障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马年才过去一个多季度,楼市没有一往无前的“龙马”锐气,从楼市“崩盘”论到“救市”说,看空楼市的言论成了主流。继福建口头传达“闽十条”救市措施的报道满天飞之后,南宁、天津、杭州等地限购松绑的新闻也广为流传。最为有趣的是,当这些新闻被报道以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都出来纠正,称报道失实。“救市”说当真是无风起浪,还是说政府有心“救市”口却难开?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债问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演变成席卷全美、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危机已从美国蔓延至全球,从金融体系蔓延至整个实体经济领域。这场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机,危害之大,超出了早先一般人的估计和判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央重启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前景并不明朗。为此,笔者对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以及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日前一份对11位首席经济学家的一季度宏观经济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们对当前宏观经济景气度一致性判断为“偏冷”,并预期二季度出台刺激政策;甚至有银行机构经济学家开出降准和降息的药方以刺激“萎靡不振”的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6.
张宏伟 《楼市》2012,(12):44-45
Q&A◆中央明确"两个不可能",为何却依然有人认为政府有救市可能?一则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短期内宏观经济面持续恶化可能导致重启楼市"救市计划"。二则楼市惨淡,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可能持续微调,刺激楼市需求入市。  相似文献   

7.
马海瑞 《经营者》2008,(19):30-31
总统布什.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被称为救市“三剑客”,而这“三剑客”只有3个月的搭档时间。“三剑客”能否力挽狂澜,救美国经济于水火?  相似文献   

8.
刘旦 《经济界》2009,(3):87-90
2008年以来,一向只涨不跌、成交旺盛的中国楼市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变化。在房地产市场下滑迹象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暖市”优惠政策。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的行为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飞速了29年,但是2008年却让整个中国陷入了困境。最近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过冬”,全国上下,神州大地如同救火一般,救市措施快如闪电。是的,这个冬天已经到来了,但是比自然界的冬天更可怕的是经济“冬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10.
1997年 7月,张守一在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第六届年会上对“阿斯彭”模型作过评价:“克莱因教授说:‘这可能是长期以来出现的最好的东西。’他的评价是很有道理的。经济系统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前者又受后者的制约。但是,到目前为止研制的微观经济模型,不考虑宏观经济的制约;反之,宏观经济模型只研究总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微观经济基础,两者处于脱节的状态。‘阿斯彭’的突出优点,是将微观与宏观经济融为一体,符合经济系统的本质。在研制‘阿斯彭’时,充分发挥了高级计算机及其软件的作用,代表了今后…  相似文献   

11.
毛箬 《财会通讯》2008,(12):8-9
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近些年来最为火热和贡献率最大的行业,无论是从其行业规模、产业链条,还是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率等各方面来看,都是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行业之一。虽然中央政府因为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有可能引发“泡沫”,因而在各项“救市”措施中,并未明确指明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救市”,但各省地方政府在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多种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仍旧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明确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东南置业》2009,(1):84-87
鼠去牛来辞旧岁,龙飞凤舞迎新春。 回望2008年的中国房地产,有着太多的深刻记忆,从年初王石的“拐点论”到年中的全球金融危机,无不影响着中国楼市格局的变动.一年多来,政府、开发商、消费者间的缠斗混战,也是错综复杂.政府为“救市”,新政频出;开发商为生存,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乱市”称雄者,更有畋走麦城者,各中喜怒哀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导刊》2009,(3):4-4
近日,尽管房地产业最终无缘“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却为楼市回暖注入了强心剂。更早之前,重庆“购房退税”,上海“购房入户”,北京“十五条”救市,杭州“二十四条”救市,武汉、南京……各地纷纷生产自救。“销售重灾区房企要挟政府 地方博弈中央救楼市”的标题赫然纸上。有的干脆撕破底限,直言土地交易萎缩将导致部分地方财政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4.
近来,面对股市的连日下跌,要求政府出面救市的舆论呼声日益高涨,如降低印花税、适当放松货币供给等,但政府对于“救市”的呼吁并未做出正式的回应。同时,业内人士关于政府“救不救市”的争论亦趋白热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从小城市如江西宜春到大城市如上海,全国有100余城市将其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但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各地却刮起一股“人造生态”建设风潮。许多工程只考虑好不好看.有没有气势,没有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了典型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比如,一些城市通过“筑坝拦河”、“挖地造湖”,圈引流经之水打造城市“水景”,不让或少让“肥水流到外人田”。据统计,在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就有16个大中城市完成或计划了“人造水景”。各地对此的投资金额少则数亿元,多则数十亿元。  相似文献   

16.
《上海企业家》2007,(3):42-42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指出,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但“十一五”期间,要提防可能爆发生产过剩危机和美元危机。  相似文献   

17.
苏培科 《数据》2011,(11):18-19
每当股市低迷时,救市呼声就格外高涨。近期,"救市"与"治市"的争论又甚嚣尘上。那么,中国股市究竟应不应该救?该怎么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转变、“热钱”的存在极有可能导致通胀上升或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影响导致货膨胀与经济萎缩同时输入概率加大三个方面阐述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由“两防”为“一保一控”的原因及背景,试图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做一剖析解读。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经济学里有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即稳定的汇率、自由流动的资本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经济目标,同时至多只能实现两个。最近,“中国金融40人论坛”的内部讨论会提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保增长、调结构和遏通胀这三个政策目标也不可能同时实现。决策者也许需要重新考虑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在这三个不可兼得的目标之间做出新的权衡。  相似文献   

20.
《辽宁经济统计》2005,(2):37-37
据中新网,香港《大公报》1月25日从北京发回的报道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专家张立群表示.“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