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大外需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清爱 《湖南经济》2000,(11):21-21
外需与内需相对应,主要是指出口、境外投资和工程劳务等。扩大外需与扩大内需一样,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扩大外需的时机已经成熟   1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波已经平息。 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象“瘟疫”一样迅速向亚洲国家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及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予以应付,这是十分正确、非常及时的。而且根据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国情,应该把扩大内需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但是,在特殊时期 (亚洲金融危机 )所提出的扩大内需政策和一般时期所提出的扩大内需政策应有所不同,或者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由泰铢暴跌而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了衰退。出人意料的是,东亚经济形势在1999年迅速发生了变化,东亚国家的经济形势除印度尼西亚外已逐步稳定或好转。刚刚公布的亚洲1999年的经济增长指数证实:受到两年多前的金融危机打击的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的速度比专家们原先估计的要快。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东亚应对全球失衡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向主要几个国家和地区集中是不可持续的,东亚国家面临极大的风险。这一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必然的选择。东亚国家和地区应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区域货币和贸易投资合作,并进一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4.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10年后的东亚国家今非昔比,经济更加繁荣,贫困人口锐减。到2010年,昔日贫穷落后的东亚95%的地区将进入中等收入行列。这是世界银行5日在东京推出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但是报告同时也指出,东亚经济体要想更上一层楼,进入高收入行列,还需要克服许多艰巨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陈勇 《特区经济》2005,(3):34-36
关于是否开放资本账户,中国经济学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开放资本账户是中国避过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继续采取这样的政策,既会给中国带来国际贸易的好处,同时又可避免外部金融危机的传染。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开放资本账户使中国损失很大,比如,不能廉价地获得外国资金,不能有效利用外部力量激发国内金融体制创新。第一种观点已经得到证实,第二种观点却没有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自1997年5月东南亚货币危机发生一年多来,一度波及到东亚地区,形成亚洲金融危机,其间经过国际社会的援助和东南亚、东亚国家的努力,整个亚洲金融形势渐趋缓和,特别是经济规模最大的印度尼西亚,苏哈托总统和平辞职,避免了国内政...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25日,全球主要股市整体上扬,受此带动,亚洲地区主要股市2月26日开盘后也闻声上扬,此后,亚洲股市、汇市似乎摆脱了几个月来大幅振荡下挫的颓势,逐渐趋稳。据此,有人预测,历时近10个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进入尾声。但由于触发东南亚及东亚国家金融危...  相似文献   

8.
自从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韩国与日本这两个东亚国家是一家欢喜一家愁。 韩国在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中取得了不俗业绩,2009年经济增长率呈正值,达0.2%。  相似文献   

9.
(四)玉林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对策与政策建议 作为非独立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性经济而言,在其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的主要特点,无疑是依靠对外埠的出口。前面已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内买方市场形成后,玉林市的...  相似文献   

10.
杨磊 《山东经济》2006,22(4):F0003-F0003
东亚金融合作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金融合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东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尤其关注东亚金融合作,并寻求中国在其中的适当的角色和定位。东亚金融合作,一方面是东亚国家寻求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地区合作保持地区金融市场稳定和效率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区域金融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金融危机中受灾的东亚国家在经济复兴上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样式马来西亚模式和IMF模式。本文从两者的产生背景出发,比较了两种样式的内容,并就近年来各自的发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清迈倡议到亚洲债券基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国家深刻认识到加强地区性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这一必要性体现在对危机经过反思之后得出的几点基本共识。其一,本地区的金融危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二,尽管本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事实上通过不断加深的贸易投资往来,本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其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十分有限,在货币危机发生后无法提供及时和充足的国际流动性支持,东亚国家不能完全依赖IMF;其四,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本地区更加紧密的互助救援应急机制,以便及时避免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引发的金融危机;其五,东亚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东亚金融体系变革与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和评述了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变革及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提出决定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深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旦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出现崩溃,势必会将亚洲推向世界经济的边缘:好在此事并没有发生。因为北京、台北和东京政府拒绝推行国内币种与美元挂钩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结构、管理制度及中央银行(简称“央行”)信贷政策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变量之一,对经济政策效应有着深刻的影响,从90年代中期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贷管理政策、信贷资金实际增长率、信贷资产占比及信贷资金的产业、客户与品种结构等方面。这些变化对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圜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确实成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恢复成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一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正给宁波外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受此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场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12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尽管两者在波及范围和程度上存在差异,但其影响途径和方式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宁波外贸就是在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锤炼中成功转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旨在科学分析当前宁波外贸面临的严峻考验,借鉴汲取当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为宁波外贸在危机中积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唐永光 《特区经济》2011,(1):99-101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此后,东亚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以此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东亚国家的政策取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步入制度性安排的快车道,这也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另外,美元区与欧元区的相继建立和运行不仅证实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也增强了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问题上取得成功的信心。本文将要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问题做以探讨分析,从而说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杨忠毅 《发展》2001,(9):23-23
今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慢、国际电子产品需求低迷不振,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锐减,经济普遍下滑,复苏进程严重受挫。遭受1997年金融危机打击的亚洲经济,主要在出口强劲增长的带动下,从1999年开始快速复苏。但自去年下半年起,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经济增速急剧放慢,目前仍处于疲软状态。日本经济也已滑向衰退,而欧洲经济则欲振乏力。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增速减缓与电子产品市场周期性萎缩并发,使过度依赖出口、特别是电子产品出口的亚洲国家经济面临着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亚洲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贸易传染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次带有传染性的金融危机,即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以及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危机不仅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带有波及整个区域甚至全球其他国家的特征。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传染效应”的概念,对传染效应提出各自的定义.分析危机传染的渠道并提出增强抵抗传染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危机发生的机制,而重在研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本文首先用大量事实证明亚洲国家间存在着紧密的贸易联系,从理论上说明贸易渠道传染的竞争效应、收入效应和双边贸易效应,然后以受危机波及国家的大量宏观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证明贸易渠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中是最显著的。本文也基于这一实证研究,指出了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